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德少年,只要细心去观察,就必须找得到。
我们的校园环境真是太美好了!我们学校有很多热爱环保的同学,他们都很懂得珍惜花草树木,不会乱扔垃圾,还会自发地参与校园卫生的清扫工作。如果没有这些热爱环保的同学,我们可爱的校园可能就会变成垃圾场了。
我们学校的同学们个个都是热心肠,遇到同学有困难,都会主动伸出援手,传递爱心。他们懂得尊敬师长,见到老师都会礼貌地打招呼,与亲朋好友之间也会主动问候,同学之间不说粗话,相互之间保持着礼貌待人的态度。这样的美德少年真是让人欣慰。
我们学校的同学都非常热爱学习,他们乐于主动预习课程内容,课后也会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清晨,校园里传来一阵阵朗朗书声,同学们互相竞赛着学习,相互激励,共同努力,为了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为了祖国明天的期望,我要(]向美德少年学习,成为一位美德少年,大家一起学做有美德的人吧。
尊敬的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承载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和传统文化。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长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展示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和精神内涵。中国如同一只飞翔千年的白鸽,传递着友善与和平的信念。五千年来,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着美德,弘扬着优秀文化,成为一个美德大国,为世界所瞩目。
和平玫瑰,在中国常常绽放,心系天下,美德是没有止境的。1944年美国的飞行员欣斯德尔在中国东北被逼降落。在无依无靠之际,是中国人民救了他,还是那份美德,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战争年代里,在中国人民的帮助下,跋山涉水,穿过敌占领区,胜利到达延安……欣斯德尔非常感动,可惜去世了,他的夫人来到中国,送出"和平玫瑰"……看来美德并不是中国人民才有,美德住在世界人民心中。
爱岗敬业,鞠躬尽瘁,公正无私,从始至终。在中国有一位公正的法官宋鱼水。让人赢得堂堂正正,输的心服口服,即使有亲情的案件中也大公无私。"辨法析理,胜败皆输"是宋鱼水不断追求的工作目标。宋鱼水是我们的楷模,也是一种美德,他的美德在于"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做出不平凡的成就,求真求实,以人为本。
谢延信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他不顾个人困难,毅然承担起照顾七旬老母老父、小女和弟弟的重任。他经常吃不饱、穿不暖,每天早出晚归,辛苦地工作,从不离开老人和孩子。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实在令人感动,让人肃然起敬。
告诉大家,我曾经也得到过一种美德,平凡但令我非常感动。一次我把手机、钥匙、眼镜放到一位朋友的包里,叮属他说暂时放一下,玩着玩着大家都忘记了,直到第二天才想起东西还在他的包里。一问他去重庆了,我爸妈刚好又不在家里,不知怎么办才好,当时我心急如焚啊!就在着急的时候门铃声响起,他神奇般的出现在我的面前,把东西还给我了,还说了声"对不起,不小心把东西给你带走了,我要很久才会回来一次,所以马上把你的东西给你送来"。泪水瞬间打湿了我的双眼......
同学们,这种美德的精神,在我们祖国遍地都有,值得我们好好学习。那本《中华美德颂》读后让我深有感受,让美德发扬光大,让美德传扬这个世界,人人为美德做出一份贡献。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让我们"颂"出我们曾经做过的美德吧!
谢谢大家!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华美德颂》。时间如水,生命如歌。21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的飞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些始终是我们民族脊梁们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实践中面对各种矛盾和危机,逐步积累起来的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汇聚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长江与黄河,在世界的东方一路前行。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我们义不容辞。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经典古籍构成了它的核心。经典古籍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被称为伦理型文化。它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它对于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协调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有着丰富的、系统的内容。它包含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例如:"与人为善","诚信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个人自身修养的问题,例如:"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而且把个人、集体、国家联成一体,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种伦理价值体系,在别的国家是很少见的。中华传统美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让他们从小就能身体力行,养成良好习惯。古代中国的智者和教育家深谙这一道理,为了让儿童们铭记行为准则,创作了许多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读本和格言。比如《三字经》、《千字文》等,不仅帮助儿童学习文字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他们传统美德,让这些美德融入他们的行为习惯中,深植心灵。尽管古代读本中有一些过时的内容,但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仍值得传承。因此,我们应该编纂新的读本,选取代表中华传统美德的格言,让这些格言广泛传播,成为青少年学习的重要素材。诵,并指导他们努力实践,从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高等教育出版社汇编出版《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丛书》,很有意义。选择经典古籍中适合青少年阅读并具有时代生命力的内容,让青少年阅读背诵。有些内容可能青少年一时还不能理解,但随着年龄学识的增长,他就会懂得其中深奥的道理。我小时候也读过一点四书五经,如小时候背《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当时并不明白,现在才理解它的教人做人的道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小时候读《论语》时背诵的,现在成为我的座右铭。可见,小时候趁记性好的时候读点、背点古籍是很有好处的。当然,我不提倡如过去意义上的读经。中国的四书五经主要内容是宣扬封建道德,与今天倡导的民主和科学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但是经典中不乏待人接物的公共道德和教人修身养心的道理,即前面说到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这是我们今天仍然要继承和发扬的。
古人如是,让美德代代相传,让中华之美在心中生根。我们同是中华儿女,共同传承文明之光,弘扬民族精神。让我们紧握彼此的手,心连心,共同传承美德,让中华文明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谢谢大家!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时间如水,生命如歌。21世纪的朝阳已冉冉升起,历史的飞越,谱写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辉煌,在这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中华民族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昂扬锐气;“厚德载物,道济天下”的广阔胸襟;“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这些始终是我们民族脊梁们在不断变化着的社会政治实践中面对各种矛盾和危机,逐步积累起来的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自觉意识。这种自觉意识以危机感为基础,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从而汇聚成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长江与黄河,在世界的东方一路前行。同学们,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承继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我们义不容辞。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经典古籍构成了它的核心。经典古籍不仅传承着中华民族奋斗的历史,而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中华文化被称为伦理型文化。它的精华被世界誉为中华美德。它对于增强民族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协调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有着丰富的、系统的内容。它包含着: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例如:“与人为善”,“诚
信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个人自身修养的问题,例如:“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而且把个人、集体、国家联成一体,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一种伦理价值体系,在别的国家是很少见的。中华传统美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今天,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因为:第一,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传统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作为意识形态的价值思想体系是生产关系的反映,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必然要伴随新的价值思想体系的建立。但是,新的价值思想体系的建立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在对旧的价值思想体系的批判和改造中发展起来的。今天我们提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就是要把中国传统价值思想体系中的优秀精华发扬光大,把它和现代化结合起来,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文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理论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特色在哪里?我的理解,一是社会主义的,二是有中国文化底蕴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才能把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得有特色。第二,在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带来了许多外来的,特别是西方的价值观念。“麦当劳文化”正在浸蚀着中国文化。对于西方文化,包括它的价值观念,我们不是一概排斥,而是要加以选择和改造,选择先进的优秀的精华,例如他们的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开放意识、进取精神等。同时要摒弃一切腐朽落后的,或者适合于西方而与我国国情不符的价值观念。弘扬中华美德就是要振奋民族精神,抵制一切不健康的价值观念的浸蚀,树立健康的社会主义新美德。
第三,当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现状亟需加强中华美德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的道德教育存在着教育内容理想化、空泛化、形式化的问题。青少年们虽然了解一些道德大道理,却缺乏对最基本道德规范的实践和理解;他们很难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判断善恶,甚至会受到社会不良行为的影响。因此,迫切需要向他们普及中华美德的概念,让他们明白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性,意识到中华民族在这些美德的熏陶下茁壮成长;如今,我们需要身体力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恪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我们当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明天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党的xx大提出要在20xx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这一代在校青少年将成为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成长将影响着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也关乎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效。
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应该从儿童时期开始,让他们从小就能身体力行,养成良好习惯。古代中国的智者和教育家深谙这一道理,为了让儿童们铭记行为准则,创作了许多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的读本和格言。比如《三字经》、《千字文》等,不仅帮助儿童学习文字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导他们传统美德,让这些美德融入他们的行为习惯中,深植心灵。尽管古代读本中有一些过时的内容,但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仍值得传承。因此,我们应该编纂新的读本,选取代表中华传统美德的格言,让这些格言广泛传播,成为青少年学习的重要素材。
诵,高等教育出版社编撰出版《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丛书》,旨在引导青少年阅读经典古籍,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选择适合青少年阅读、具有时代价值的经典内容,让他们通过阅读和背诵逐渐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虽然有些内容可能一时难以理解,但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他们将逐渐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小时候背诵的经典,如《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虽然当时不甚明了,但如今却成为指引做人立身的准则。青少年适时地接触经典,不仅能够陶冶情操,更能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为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人如是,让美德代代相传,让中华之美在心中生根。我们同是中华儿女,共同传承文明之光,弘扬民族精神。让我们紧握彼此的手,心连心,共同传承美德,让中华文明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个角落。
页面执行时间0.01113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