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鹿范文网 心得体会 生活心得体会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发布时间:2024-09-30  (6815字)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范文 篇1

  在茂密的森林深处,一座占地200多平方米,共有4间房间和两层楼的建筑正在紧张施工中。据堰河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闵洪艳介绍,这座建筑即将成为一家投资120万元的垃圾分类超市,预计将在8月底竣工并投入使用。

  垃圾并非无用之物,只是资源被错放了位置。可回收垃圾经过再利用之后,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因此,我们应该将垃圾像商品一样展示在柜台上,让游客直观感受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以及保护环境的意义。

  在贯彻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更好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堰河村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展了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让千余名村民受益。深入推进“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堰河村积极倡导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和美化活动,共同创建宜居宜业的村庄。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也增进了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基础。

  绿色根植于心 务实重行拔头筹

  堰河村的村民们信奉着一句口号:“先干别人不敢干的事情,抢先做别人能做的事情。”这句口号传承着堰河人勇于创新、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村里的生活十分困难,粮食基本靠国家供应,生活用品靠砍山采集,房屋条件也很简陋。可以说是“山秃如头顶,路断如断颈,水断如断流,人见皆犯愁”。

  1992年,29岁的闵洪艳成为堰河村的“领头雁”,当时他就提出“人在,山在,绿色在”的理念,作出“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的承诺。

  “地当床,天当被,累了就在山上睡。”春夏秋冬,寒暑易节,全村干群战天斗地,苦干实干,让一片片荒山披上绿装,先后发展茶园1200亩、经济林4000多亩,不仅摆脱贫困,还实现了小康。

  进入新时代,堰河人紧跟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理念,提出“走绿色路、吃生态饭、挣环境钱、发旅游财”的强村富民思路,通过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实现“山水变风景、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特色产品变旅游商品”的目标,让村民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现代生活。

  如今,堰河村的固定资产和集体经济收入都突破了亿元大关,村民人均纯收入超过了3.5万元。过去,人们梦想着“一家一栋小洋楼、一家一辆小轿车、一家有一个致富项目、人均存款达到10万元”,如今这个梦想变成了现实。

  在全力推动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堰河人提出了2035年的新发展目标:实现“四不五有”。即实现吃饭不花钱、就医不花钱、读书不花钱、养老不花钱的目标;同时,村里有金融支持、家庭有资本积累、户内有研究生和博士生支持、发展有产业支撑、出行有房车保障。这些目标将为堰河人民带来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体系,让农村居民在共同规划、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同评价、共同分享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好处,提升幸福感。

  赋能山水资本 融合发展添动力

  绿色是河流最迷人的底色,也是发展的主旋律。

  “堰河因茶而兴,要做大做强茶产业,必须依靠科技赋能。”闵洪艳说,村里跟省、市农科院合作搞产学研项目,1200亩茶园一半以上推行有机化生产,推行“从种植到茶杯全程净化”消费模式,让卖出的每一片茶叶都可追溯原产地信息,两三年后所有茶园实现有机化生产,产值可突破4000万元。

  依托茶产业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从20__年第一家农家乐开张到如今120余家遍地开花,游客络绎不绝,每年举办的年俗文化节更是成为谷城乡村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20__年,堰河乡村旅游区近日成功荣获国家4A级景区称号,每年吸引游客逾50万人次前来观光游玩,旅游综合收入达8000多万元,为村里的居民点燃了冲刺国家5A级景区的热情。

  乡村旅游的兴起让村民感受到了家当的增值。有人开玩笑说:“一口锅能抵一面坡,一张床能抵十亩粮。”这句话道出了乡村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让村民的家庭收入得到了提升。

  目前,投资1亿多元的民俗园三期项目进入招投标程序,新建容纳500人的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展销中心、文化娱乐场馆、大戏楼、冷藏库等,全面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投资160万元在堰河水域兴建2个鱼鳞坝、1处亲水平台,增加游乐设施;投资500万元建设天艺茶庄廊桥、农旅茶文化观光园等,实现采茶、炒茶、品茶、购茶自由;投资600万元挖掘传承红色文化、民间文化,让游客不虚此行、身心怡然。

  以黄土墙、在鄂西北的乡村民居中,随处可见花窗、古门、青砖灰瓦、小回廊,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庭院里种着小果树、小菜蔬、小竹子、小花草,处处洋溢着生机;居民们注重勤俭持家,勤洗手、勤修剪指甲等文明礼仪,成为了人们共同遵守的习惯。

  “我们村里进行了统一规划设计和整修,现在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焕然一新。”村民艾元平说道,整个村子共有30多公里的道路刷黑,现在已经直通到每一户人家门口。

  在堰河,农村的发展呈现出新的活力,农民们开始融入互联网世界,他们利用网络平台将自家农产品变成了网上商城,手机成为了他们的新农具,通过直播展示农活吸引了更多的关注。新的发展形态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让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村户人一体化 同心共享福无边

  为充分体现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堰河村通过创新共管、共评机制,最终实现一切成果共享目标。村里成立堰河生态旅游经济合作社,把每家每户组织起来,抱团发展,所有菜品、旅游商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品牌,做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为游客营造放心消费环境,赢得好口碑。“堰河香”已成为灵秀湖北特色旅游商品品牌。

  组建生态保护夜巡志愿服务队,党员干部带头参与,村民自发加入,人数不断增加,目前已经超过100人。他们夜以继日地巡山保水,劝阻不文明行为,还承担着村里的治安巡逻任务。“每当听到狗狗们狂吠,都会有人立即起床,赶出去查看情况,这已经成为村民们的自觉行动。”堰河村的任雪平干部表示。

  村无闲户、村里的每个村民都参与了合作社的股东组织,大家都积极参与合作社的经营管理。即使是一些困难的家庭,村里也会无偿配发股份给他们,确保每个人都能分享到合作社的收益。合作社每股的收益率都在55%以上,让村民们年年都能获得丰厚的分红。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了贫富差距问题,让全村人共享发展成果。

  冯毕建是二组村的村民,多年来一直在十堰地区从事挑货卖的工作,勤劳致富,养家糊口。近年来,他眼见家乡发展日新月异,特别是村村通公路、农田变成工业园、村民生活水平提高,共同发展的氛围愈发浓厚。因此,冯毕建萌生了在家乡扎下根,创办自己的事业的想法。

  如今,他经营的有商店、农家乐、民宿,还有一个冻库,年收入几百万元。“没有村集体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我。”冯毕建感激地说,村户人一体化发展模式让人人尝到“有福大家享”的甜头。

  通组到户柏油路无缝对接、看病不出村无缝对接、家门口就业无缝对接……

  村里的党员干部和合作社员工们始终秉持着“只要群众有需求,我们就义无反顾地去满足”的宗旨。他们不设下班时间,只有上班的概念,随时准备响应村民的需求,只需一个电话,他们就会立即上门服务。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村民们倍感温暖和安心。

  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堰河的干群齐心协力,鼓足干劲,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堰河旅游业发展格局日益完善,已经形成了以“17”大堰河为核心的旅游区域,同时也不断带动着五山“茶旅小镇”的持续发展壮大。

  为了解决堰河沿线近2万人用水困难的问题,村里积极争取项目资金,计划新建一座水库。今年8月,施工单位已经进场施工,展现了“共同缔造”的示范效应逐渐增强。

  今年,五山镇迎来了一项投资近5亿元的全省美丽乡村示范片建设项目,加速推进。同时,南河流域也将迎来一个投资超过1亿元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建设。

  “像堰河这样生态好、产业强、日子富的村庄还有很多,比如石花镇凉水井村、平川村,紫金镇花园村、官坊村,还有城关镇老君山村等,都在结合各自优势和特点,发力前行。”谷城县委书记黄克立深信,幸福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只要农村善于做好“共同缔造”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愿景。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范文 篇2

  近年来,新沟镇向阳社区坚持以党建工作为引领,积极践行“五共”工作理念,推动广大群众踊跃参与共同缔造活动。社区倡导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治理模式,助力社区经济迈向更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决策共谋,为乡村振兴领航。

  积极构建“社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农户(居民户)”四级模式,把群众组织起来,引导群众共同协商事务。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依托,通过建立微信群、入户走访、群众代表会议等形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建议,把“百姓想要的”和“社区想做的”有机结合起来,做到民事民议,决策共谋。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凡是社区重大事务和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项,由群众商议,由群众决策,用群众智慧谋大事定大事。近年来,社区将道路、培训中心大楼、生态园林建设及老年人生活补贴等20多项议题,全部由村民代表“自己说了算”,社区两委当好“配角”。如新剅路是20多年前修建的一条村级水泥路,由于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加之路面太窄,严重影响了三个居民小组出行和农产品运输。在向阳社区一次村民代表大会上,村民提出重新修建新剅路这条建议,在场的村民代表纷纷响应。随即,群众出点子,社区“两委”班子跑现场、请专家、定方案,多次召开党支部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商议表决。新剅路的重建提上日程,如今,一条宽敞的新剅路呈现眼前,旧貌换新貌,村民喜笑颜开。

  发展共建,为乡村振兴立基。

  社区以党支部发动、党员干部带头、群众参与、理事会协助的模式,动员居民共同创建美好家园。社区倡导实行“门前三包”整治人居环境,号召居民自觉清洁门前、自愿拆除偏旁建筑、自发植树绿化。同时,组织群众筹集物力、劳力参与防汛抗旱和疫情防控工作。设立乡贤理事会,充分发挥乡贤优势,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积极动员乡贤参与招商引资、捐资助学、提供务工机会,整合乡贤智慧和资源,带动居民增加收入。部分农户庭院存在杂草丛生、环境杂乱现象。今年7月,社区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推行党员包户制度,5名党员率先拆除自家危旧空房,带动其他居民跟进,共拆除偏旁建筑18间,清理杂物10处,整治出一条整洁的院落小道。

  建设共管,为乡村振兴聚力。

  充分发挥群众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的内生动力。首先,鼓励村民广泛参与制定和执行村规民约,倡导遵纪守法、树立良好风尚,消除陋习,培育正气,从而增强群众的主体意识,促进文明乡风、淳朴民风的形成。其次,实施“三务”公示公开制度,设立党务村务财务公开栏,定期更新公示内容,并设立财务监督小组和施工质量安全监督小组,加强对公共资金和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第三,建立“十户联防、邻里守望”网络,将责任落实到每个组、每户,实现全覆盖、大联动,形成强大的社会治理氛围。最后,设立民生代办、生活保障、法律咨询等志愿服务组织,在社区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便民服务,为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做好最后一公里的服务保障工作。

  效果共评,为乡村振兴赋能。

  社区党支部加强了对包保工作的评价机制。支委成员被要求将包户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绩效考评中,每半月进行一次督查,每月进行一次考核。对那些在包户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党员和居民代表进行表扬和宣传,评选他们为优秀党员和文明户。议事会和新乡贤代表对工作进行点评打分,并公示评选结果,以激励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相互学习、比较、追赶、超越的良好氛围。此外,定期组织党员进行民主评议,让党员之间互相评议、群众代表评议党员,从而激励党员们努力工作,确保评议结果的公平公正。同时,社区还定期评选好媳妇、好公婆、十星级文明户、美丽庭院等荣誉称号,并组织各方代表参与婚丧嫁娶等活动,制止不良风气,倡导社会新风。

  成果共享,为乡村振兴提质。

  为了让社区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向阳社区投资了9000多万元,建设了设施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和1万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此外,还投资了680万元新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投资了800多万元用于改善道路、水利设施、通讯网络、医疗服务和环境卫生等民生建设。社区还设立了便民服务大厅、老年活动中心、留守儿童活动中心和社区培训中心,为党员和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让农民办事不再出社区。社区所有农民都实行以工养农政策,并为居民全部办理了社会养老保险。60周岁以上的老年居民每月还能领取社区发放的老年人生活补贴,而社区居民的孩子考上大学也能获得奖励。如此,社区居民过上了富裕、幸福、美好的生活。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范文 篇3

  10月24日,崇阳县石城法庭和石城镇西庄村迎来了咸宁中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文锋一行的调研。此次调研着重关注人民法庭规范化建设和法庭参与、服务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构建的情况。

  在石城镇西庄村,李文锋详细听取了镇村负责同志关于共同缔造活动开展情况的介绍。作为全市共同缔造工作试点村,该村坚持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的实事小事为切入点,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为路径,发动党员、群众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来到石城法庭,李文锋实地察看了法庭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法庭、文化装饰布设、“五小工程”等,详细了解法庭基础建设、案件办理、“庭室站点”运行以及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情况,就推进人民法庭参与共同缔造工作与石城镇党委、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负责同志和法庭干警进行深入交流。

  李文锋指出,人民法庭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建美好环境和幸福生活的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应该积极发挥作用,展现出强大的潜力。

  一是要深刻认识人民法庭参与共同缔造的重大意义。充分认识人民法庭在乡村振兴、综合治理中所承担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准确把握人民法庭“三个便于”的工作原则和“三个服务”的功能定位,切实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加主动融入党委统一领导的工作大局,立足法庭职能,找准法庭工作切入点,积极用实际行动助力共同缔造,让人民法庭工作更加出彩。

  二是要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充分发挥人民法庭加强矛盾纠纷源头治理的独特优势,与当地党委政府及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引导人民群众通过非诉讼方式解决矛盾纠纷,切实做到案结事了,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发现在萌芽、化解在基层、消减在诉前。要积极参与“无讼村居”创建,积极主动为乡镇解纷力量提供专业指导和业务培训,打造一支支“纵向到村、横向到户”、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矛盾纠纷调解队伍。

  要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合唱,创新服务举措,真正做到司法为民。我们要打破将法庭仅视为办案单位、只是处理具体案件的观念,而是要将“坐堂问案”变为“上门送法”,通过村级会议、夜间法律讲座、走访服务等方式,倾听群众呼声,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对法律的了解和适用,让法律知识深入人心,用法治理念滋润群众心田。

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相关内容
《中国寓言故事》读书心得体会是一本描写中国寓言故事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中国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每个寓言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人性的善恶、是非,让人在欣赏故事情节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教训。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态度,启发了我对待生活的态度
本文主要总结了阅读《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的心得体会,包括寓言故事的特点、寓言故事的教育意义以及寓言故事的传播方式等方面。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本文了解到寓言故事的魅力所在,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故事来传递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2023年10月大学生思想汇报是一个关于大学生思想观念和思想境界的交流平台,旨在促进大学生思想的成熟和提升。通过分享思想体会、阅读心得、感悟人生等内容,激发大学生对人生、社会和未来的深刻思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3年10月大学生思想汇报是一场关于大学生自我思想成长和提升的活动。在这个上,你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在思想上的成长和变化,以及他们对社会和未来的展望。通过这个思想汇报,大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成长经历、思想感悟和对未来的规划,展现出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
这是一篇思想汇报,内容涵盖了11月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汇报。在这篇文章中,教师积极分子分享了自己的入党初衷、入党申请书的撰写过程、入党决心和入党后的感悟等内容。通过这篇思想汇报,展现了教师积极分子对党的信仰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这篇思想汇报内容丰富,涉及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表达和认知提升。描述了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转变和对党的认同,展现了他们对党的忠诚和对工作的热情。通过这篇思想汇报,可以感受到教师入党积极分子的成长历程和对党的信仰坚定。
这是我的入党思想汇报,记录了我对党的认识、对党的信仰以及对未来的奋斗目标和计划。通过这篇思想汇报,我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党的历史和性质,坚定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努力。
思想汇报是党员在入党时向党组织交待自己的一种表现,是对入党动机、党性修养和思想觉悟等方面的一种交代。思想汇报是党员入党的必备流程,是对党员个人政治立场和思想觉悟的一种检验。
本文是一篇思想汇报范文,内容涵盖了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2023年3月的思想汇报,包括个人成长历程、入党初衷、学习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这篇思想汇报,可以了解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境界和成长过程,对于其他有志于成为优秀共产党员的同学也具有借鉴意义。
这篇思想汇报涵盖了党员在2023年4月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总结,内容丰富、具体,涉及党员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
2023年4月党员思想汇报是党员们根据自身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体会和感悟,结合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要求,进行的一次思想总结和交流的活动。在这次汇报中,党员们分享了对党的工作和发展的认识,对自身在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的思考,以及对未来工作方向和目标的展望。这样的思想汇报活动有助于增强党员的思想觉悟和政
本文是一篇关于5月转正思想汇报的范文,内容涵盖了个人对工作、团队、公司发展等方面的思考和总结。

页面执行时间0.01277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