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为了教育他的儿子而写的家书。这些家书充满了傅雷先生对祖国和儿子的深厚爱意。
写这些家书的目的在于向儿子传达父亲的思想和价值观。通过长篇的书信,父亲希望儿子能成为他在艺术和音乐方面的讨论伙伴,激发青年人的感悟,为父亲提供新的思想火花,同时也能影响其他青年。通过通信,父亲想训练儿子的写作能力和思维,提醒他时刻保持警惕,勉励他在做人、生活、艺术修养和演奏姿态方面做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品德高尚、艺术修养深厚的人。
家书中,父亲在儿子精神消沉时写信劝慰,教导他如何应对感情创伤,学会泰然处之,宛如和风细雨般的抚慰;当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和掌声簇拥时,父亲则激励他保持谦逊,不惧孤独,勇攀艺术高峰,充满喜悦和激情。这两封信贯穿着一个主题,那就是要儿子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无论经历怎样的挫折和孤独,都要坚持追求艺术,怀揣赤子之心。这些家书语言平易近人,朴实自然,是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是对儿子人生道路的指引和哲理启示,流露着慈父般的关怀。
在家书中,傅雷先生曾经告诉他的儿子:“只要你能够坚强,我就永远放心!”这句话强调了坚强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坚强表现为面对失败、挫折和打击时不畏惧,不退缩,不气馁,无论是人际关系、生活琐事、技术问题还是学习困难都能坦然面对,敢于直面现实,勇于承认错误,理性思考,深刻领悟,从而不被过去的伤痛所困扰;同时,对于感情上的创伤,要学会将其化作心灵的灰烬,淡然面对。 此外,坚强也意味着不会被胜利冲昏头脑,始终保持对艺术的谦卑态度。这种坚强包括了“胜不骄,败不馁”,宠辱不惊,保持内心平衡,不轻易受伤害;在面对生活中的起伏时,既不过分紧张于高潮,也不过分颓废于低谷;不惧怕矛盾,相信矛盾正是生命活力的体现。 总之,坚强是一种心态,是一种对待人生起伏的态度,是一种内心的力量。只有保持坚强,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坚定。
人们常说“坚强”是一种品质,但其实真正的坚强并不仅仅是外在的表现,更在于内心的力量。一颗“赤子之心”代表着纯真无邪、坦诚待人的态度。赤子不知道孤独,因为他们会创造自己的世界,拥有许多心灵的朋友。保持心灵的纯洁,无惧孤独,这才是人性中最珍贵的坚强品质。
在这篇《教子篇》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傅雷先生对子女的悉心教导和期望,体会到他为了子女的成长付出的艰辛努力。同时,也在文中汲取了许多关于教育子女的启示,学到了做人处世的智慧,提升了自己的修养水平。
人生一世,总是在追寻。寻山间鸟语,见花落花开;寻琴音乐语,感撩拨心弦;寻卷中乾坤,叹如梦人生。是的,每个人在世上都在苦苦追寻着,可又有多少人回眸看看背后一直支持你追寻的那个人?傅雷,就是这么一个在他孩子追寻旅途中给予极大帮助的人。《傅雷家书》是傅雷与儿子之间的书信,是傅雷思想的折射。全书无处不体现浓浓的父爱,但在关爱的同时,傅雷不忘给孩子进行音乐、美术、哲学……乃至健康等等全方位的教育。
“把自己的思想写下来(不管在信中或是用别的方式),比着光在脑中空想是大不同的。写下来需要正确精密的思想,所以写在纸上的自我检讨,格外深刻,对自己也印象深刻。”这是傅雷写给他儿子信中的一句话。傅雷每个月都会给孩子写信,教导他做人做事,给予他关爱,无不体现他的爱子之心。他的每一封家书都以他严谨,细心的态度对待,决不允许其中有一个错别字,这是他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以此来教育远方的孩子。我们再回首看看这个网络世代,人们仿佛已经和书写渐行渐远。虽说网络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缩短”,传达千言万语,一个电话便可完成,但这能给人留下多少印象呢?距离虽短了,但隔膜却多了。
《傅雷家书》既体现了“严父慈母”式的中国传统教育,但同时也包含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急功近利一直都影响着中国教育,让为人父母者急于求成。孩子犯了错,成绩退步了,为人父母者谁不着急呢?有的父母可能开展温柔式教育,但更多可能就是:来,数落一顿再说,严重的直接“家法伺候”。教育不是打骂。“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这是傅雷在儿子遭遇挫折时所写的一番。的确,当我们跌倒时,需要的不是冷眼相对,我们需要的是自己勇敢地爬起来,他人的鼓舞只是很少的力量,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毕竟祖国的花朵盛开也需阳光,露水和时间。还没到花开之时,还是多一分耐心,多一分等待。
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是永恒不变的。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我们要注意身体,要注意出行安全。或许我们觉得这些话有些啰嗦,有些多余,但其实那是父母深深的爱在表达。他们把我们永远当作那个需要呵护的孩子,时刻关心着我们的一举一动。当我们学会用一颗平静的心去理解这些话语时,便能感受到父母的爱无处不在,他们用心护佑着我们,用爱包围着我们。每一次的叮嘱,每一张小纸条,都是父母与我们之间深深的情感交流,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彼此,更加懂得互相理解与关爱。
拳拳爱子心,温暖你的心。
现今社会,在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变得越来越遥远。即使是同屋檐下的家人也很少交谈,冷漠和陌生感在人与人之间蔓延。家书这种传统的沟通方式似乎已经成为了遥远的记忆。在这个暑假里,我有幸阅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最初选择这本书是因为被它书信往来中真挚的问候和回答所吸引,父亲对孩子无私的关爱,期望孩子能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以及家书中流露出的浓浓亲情。这些内容正是当下社会人们所需要的。
孩子处于叛逆的时期,如果缺少和父母缺乏交流沟通,那么孩子可能会误入歧途,成为社会的对抗者。傅雷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读完这本书,傅雷先生对孩子的爱表达得急切深刻,他深知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因此在教育孩子时始终注重与他们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渠道。他的爱之深沉,让孩子们感受到无条件的关爱和支持,同时也激励他们勇敢地探索外面的世界,去体验和学习更广阔的天地。
经过半个月的努力,我终于翻阅完了手上这本《傅雷家书》,这是我在20xx年购买的译林出版社版本。整个阅读过程让我受益良多,对傅雷先生的思想和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傅雷的小儿子傅敏在20xx年的编后又记中写到:“自从二〇〇四年中学语文课本收入‘傅雷家书两则’后,各种侵权版本的所谓‘中学生新课标’傅雷家书层出不穷,我对那些寻章摘句的拼凑以及五花八门的解读很不以为然,认为是‘见树不见林’。其实,父母的家信不是为发表而创作,只是普通的家信,写在纸上的家常话……”
教材一贯断章取义惯了,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往往连原作者都觉惊诧。所以特意提醒,如果想买《傅雷家书》,译林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是不错的。
就像傅敏所言,这书确实就像一本普通的家信辑录,充斥着细枝末节的琐事,无论是傅雷的笔下还是他的妻子朱梅馥的笔迹。这样的家书不可能一口气读完,只能一点点地消化。甚至我自己都怀疑,我是否能够一口气写完我想要表达的内容,因为实在是太琐碎了。
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大家和文艺评论家。
作为翻译家,主要以翻译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以及伏尔泰等人的著作闻名。说来也巧,前几日还在推一套《傅雷经典译文全集》(共45册),可说是著作颇丰了。
傅雷作为文艺评论家,以其认真严肃而闻名。据杨绛回忆,她曾翻译一篇散文,觉得翻译得不太好,但傅雷却给予了称赞。由于傅雷一向庄重认真,杨绛误以为他只是客气应酬,便谦逊地接受了。然而,傅雷却忍不住纠正道:“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发自内心的。”这个故事颇为有趣。傅雷与钱钟书、杨绛夫妇是至交,但即使是至交之间,傅雷也保持着严肃的态度,表现出他对待事物的严谨和真诚。
傅雷家书,主要是傅雷夫妇与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对两个儿子,并没有一碗水端平。傅聪是世界著名的钢琴演奏家,有“钢琴诗人”的美誉,傅雷夫妇对于傅聪的欣赏和喜爱远甚于傅敏,在家书中流露地淋漓尽致。
傅雷对儿子傅聪充满了父爱,但他的爱并非温和宽容,而是严厉甚至苛刻的。傅雷的好友楼适夷在代序中委婉地提到“对于傅雷那种严格约束孩子的方式,有些人并不赞同。”傅雷本人也坦诚地承认:“孩子,我对不起你,我虐待了你,我永远无法弥补这个罪过!……在家里,我对你和你妈妈做了许多让良心感到内疚的事情……”
傅雷教子极严,又是几乎不近人情,夫人朱梅馥也常常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傅雷在家书中,虽然一面对儿子忏悔,一面又往往不断地提着各种要求,这实在是个矛盾的很的人。我甚至于会想,《傅雷家书》之所以会被选入教材及教纲推荐阅读书目,是否有一些人认为这种严厉的狼爸教育方式是成才之道。
傅雷作为文艺评论家,学贯中西,英法文俱佳,学养功底非同一般。傅聪是学钢琴的,傅雷虽然没有古典音乐的实践,但是对于古典音乐的理解和评价,却十分深刻有见地。除了音乐,傅雷在家书中对于文学、诗歌、绘画艺术的探讨亦是足见功力,可以说《傅雷家书》简直是一本相当好的艺术修养读物。然而也正是如此,客观地讲,如果对艺术没有热爱或没有一定的了解,读来会觉得索然无味的。
傅雷和傅聪常常在家书中探讨音乐与艺术,这只是他们交流的一部分。在这些对话中,他们不仅仅讨论音乐和艺术,更多的是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傅雷认为傅聪的性格与自己极为相似,都是敏感而多情的人。这种性格有助于艺术创作,但在生活中却可能带来困扰。
傅聪的婚姻经历和他的音乐生涯一样多姿多彩。他先后结过三次婚,虽然婚姻生活并不算坎坷,但也并非一帆风顺。朱梅馥曾在家书中劝告傅聪:“我觉得你对爱情有些不专一,一个接着一个。在你这个年纪,这样的婚姻经历并不算少见。”
傅雷和朱梅馥订婚时,年仅20岁,而朱梅馥则是他的表妹,当时年仅15岁。不久后,傅雷前往法国留学。在法国,他遇见了一位名叫玛德琳的法国女子,深深地爱上了她,并写信给母亲请求解除订婚。然而,不久之后,傅雷发现玛德琳与其他男子有染,感到愤怒和失望,甚至曾想过自杀。在家书中,傅雷写道:“我20岁时前往国外留学,出国前我和表妹已经订婚。然而在四年的留学生活中,我对她的感情经历了多次波动和变化,动摇不定。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一个深刻的教训,也希望你能从中得到启示……”这段经历让傅雷明白了订婚并不是轻率的事情,需要慎重考虑和珍惜。
更为著名的一段公案——傅雷与成家榴的婚外恋——还被张爱玲原封不动写成了小说《殷宝滟送花楼会》。傅雷与刘海粟是旧交,而成家和是刘海粟的第三任妻子。同时成家和、成家榴与傅雷一家又是邻居。而张爱玲与成家榴是闺蜜。人物关系大抵如此。傅雷是因为批评张爱玲的小说,与张爱玲结下了梁子,于是被张爱玲写进了小说里。
我看了书上刊载的照片,朱梅馥其实长得相当好看。据说,当年在教会学校读书时弹得一手好钢琴,是傅雷一见钟情的。而成家榴,网上能找到成家兄妹与傅雷夫妇的合影,长得也非常好看。香港影后萧芳芳便是成家和的女儿,据她说她阿姨那真是美女,也难怪傅雷要魂牵梦萦了。
回想起二十年前,我和你爸爸的处境,那时你五岁,弟弟两岁,我内心的挣扎是非常激烈的。我被怨恨所困扰,几乎无法忍受,甚至想要逃避一切。但是经过深思熟虑,我意识到问题并不简单。如果我选择离开,孩子们将遭受磨难,我不应该如此任性和自私,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牺牲了你们的幸福。最终,我选择了忍耐和妥协,为了你们的未来,我选择了坚强面对。
朱梅馥是一位温和善良的妻子和母亲,虽然没有出过国,但是她的文化修养非常高。除了照顾家中老幼的生活,她还是傅雷工作上的得力助手。她精心誊抄傅雷的家书和译稿,字迹工整优美。在傅雷几次情感出轨的事件中,她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和克制。据傅敏回忆,每当成家榴不在傅雷身边时,傅雷几乎无法工作,而朱梅馥总是打电话给成家榴,请她快回家。
讲这些八卦往事,到不是要黑傅雷。虽然有着种种不堪,傅雷夫妇在家书中却并没有回避。傅雷常常在家书中检讨自己的缺点,并同时教导傅聪不要重蹈他的覆辙。怎么看,这位老先生都是一位磊落的人。某种程度上,读《傅雷家书》有一种读卢梭的《忏悔录》的感觉。
在五七年的反右运动中,傅雷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右派的帽子戴在了他的头上。随着政治运动的深入,这个帽子一直伴随着他,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在三年困难时期,傅雷夫妇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他们遭受着来自外界的压力和折磨,身心健康也受到了严重的摧残。 到了六六年的十年浩劫,傅雷夫妇已经承受了太多的煎熬和屈辱。在无法忍受的绝望之下,他们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选择了绝笔自尽。他们在自缢之前,细心地铺上了棉被,以防止凳子倒下时发出声响,不想惊动邻居。这个细节无声地展现了他们的坚韧和风骨。
《傅雷家书》如果只是当作展示了傅氏的家风家教,并以为有可以借鉴之处,就未免流于功利了。
人生的道路就如同一条不断前进的道路,现实也正是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回首往事,是为了给今天和未来的前行增添动力。
这是一本适合常常翻起的书信集。
页面执行时间0.0257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