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经过一年的努力学习,我即将迎来预备期满一周年,回顾这一年的成长与进步,我感到无比激动。在不断学习业务知识的同时,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我都取得了显著的提升。接下来,我将分享我在6月份的思想汇报。
世代以来,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特别是在东西方文化之间,这种差异更加显著。
在东方国度,尤其是在古代中国,个人与国家之间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杨朱提出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观点,但随后的千百年间,人们对“大一统”的追求以及强盛王朝文化的传承,使得“国家”这个概念深深扎根于绝大多数华夏子民的心中。个人为国家服务,个人效忠于国家,个人融入国家,一直都是中国人民的主流观念。
尽管历史上的强盛王朝存在诸多问题,但它们展现了“大一统”的合力优势,领先了世界几千年。一代代兴衰更替也在不断讲述“国兴则民生安详、国颓则民生艰难”的现实。因此,有志之士逐渐意识到,个体与国家的结合才能获得更好的个人发展,实现更大的个人价值。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促使绝大多数希望过上“国泰民安”幸福生活的普通民众,以及有志之士都选择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社会和民族相结合,同心协力,共创美好未来。
在西方社会,早在古希腊时期,不论是刻在德尔斐阿波罗神庙内的箴言“认识你自己”,还是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亦或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都彰显了个人(主体)意识在古希腊的萌生。进入中世纪后,由于“神”的长期禁锢,而最终触发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在西方社会的兴起,人们以此来摆脱“神”对人无底线的捆绑和剥夺。这一解放运动最终促成了西方近代文明的开始。
对比东西方的最大不同,西方社会长期缺少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权,西方民众也长期无法在“国家”层面获取稳定的、更高的“认同”;更可悲的,即便“国”在,也内部战争不休。这份残酷的现实迫使绝大多数普通民众作为“个体”,只能有机会追求“个体”的小幸福,而即便是有识之士,更多时候也只能无奈地选择放弃对实现更大自我价值--即将自我与国家命运相结合的价值的渴望。基于此,与其说是西方社会迷恋“个体”意识,倒不如说是他们没有机会感受更深沉的个体与国家相融合的“团体”意识。
无法明确地说是推崇个人更有价值,还是推崇国家更具意义,但可以确定的是,东西方社会的选择都受到其特定历史和环境的影响。对于这些选择的认识和评判,必须考虑时代的大背景和环境。要求古代西方民众具备同时期东方百姓的胸襟、视野和学识,或者要求经历百年战乱后的中国人在短时间内过上北欧国家民众那样“小国寡民”、资源丰富的生活,都是不现实的。
如果说,之前百年西方社会借工业革命的机会,通过庞大殖民体系和对国际规则的操纵,促成了社会繁荣,并最终让“个体主义”扬眉吐气了一番。那么现在,由于个体意识泛滥所带来的国家意识、社会意识的缺失,也使得西方社会正逐步陷入无法逆转的困境,尤其是过度追求“个体”导向造成西方社会近代以来不加限制地“多元化”发展,已经开启了令其由一度昌盛繁荣转而陷入长期混乱甚至动荡的无法逆转的衰弱模式。
相较之下,东方社会虽然在19世纪中叶后的一百多年里普遍陷入困境,但经过几十年调整,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纷纷快速崛起。尤其是中国,在1949年后短短66年的时间里,创造了让众多西方智者百思不得其解的经济、社会奇迹。这个奇迹背后的动因或许西方社会无法普遍感知,但作为创造这个奇迹的中华儿女中的一员,我们应当明白,它的实现,正是那一个个愿意舍身忘我、愿意为国奉献、牺牲小家发展大家的人群在支撑,在推动。
或许有些人在享受着当前幸福、稳定的发展果实时,会嘲笑他们“愚昧蠢笨”,可那些被嘲笑的人们知道,正是这份“愚昧蠢笨”才让那些人有机会去冷嘲热讽。至于他们为什么要忍受被嘲笑?一个一穷二白、千疮百孔的国家,如果没有这份忍受,没有这份付出,如何还能有机会重新屹立于东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无法振兴、崛起,那它的子民,他们的下一代,如何还能有机会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愚昧蠢笨”的背后,其实,终究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下一代。
个人与国家是一对看似矛盾却相辅相成的关系:个体的发展成就国家,国家的发展成就个体,二者之间需要的是一种良性的平衡。而如何才是“良性”平衡,这就必须参考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了。在国家富足强盛时,“天平”自然也应当倾向个体。但如若过国家仍处于积累和崛起的阶段,那么个体也应当主动取舍,助力“天平”向国家倾斜。
在我们正努力走出历史的创伤,勤奋进取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却仍受制于国内外环境的影响,前行道路坎坷艰难。青年人作为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其选择和行动将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未来。当下,青年人是否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积极为国家贡献力量,将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荣辱。可以预见,如果当代青年能像前辈一样,将青春的热情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那么,他们不仅有机会完成自己的使命,更有可能以光荣的姿态走进历史,开创属于他们设计并铸就的美好未来!
此致
敬礼
汇报人:diyifanwen
汇报时间:XX年XX月XX日
尊敬的党组织:
我们党一直强调"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在近期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多种方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民意、体察民情,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我们党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信心和决心。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就要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深入群众中间了解实情,真心实意为群众谋福祉,让群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我们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赢得人民的信任。人民关注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关心的是实际的成果,而不是空洞的口号和华丽的陈述。当人民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当普通百姓的生活遇到困难时,当他们的诉求得不到解决时,必然会产生怨言和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作为领导干部更应该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迅速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让群众满意放在首位。我们要把权力运行在阳光之下,坚决反对特权思想和行为的滋生,切实保障人民的合法利益,用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的疑虑,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站在群众的力场考虑问题。"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领导干部一定要站在群众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广泛地征求群众意见,这样才能制定出符合群众意愿的政策和决策,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试想在制定政策和决策时,没有做到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征求群众的所愿所盼,只是通过坐在会议室里开会研究或是趴在办公桌上苦思冥想来决定,那出来的政策和决策不仅在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方面值得怀疑,严重的还会背离客观实际,侵犯群众利益,受到群众不满和抵抗,也与我们党所代表的先进性完全背离了。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身在生产生活中,能够切身地感受到各项政策的好坏与得失,也更清楚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在开展任何工作的时候,我们都要广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要保障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话语权和监督权,积极开展问策于民、问计于民等活动,让人民群众方便参与进来,乐意参与进来,出主意,想办法,集思广益。这样才能保证让人民群众在当家作主的基础上,更好的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添砖加瓦。
黄苇町先生在《苏共亡党十年祭》中总结苏共亡党的原因时说:"苏联共产党不仅被国内外的势力搞垮,还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抛弃。而这最后一点,是导致苏共亡党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一个政党只有密切联系群众,植根于群众之中,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才能早日实现 "中国梦"的伟大复兴。
此致
敬礼!
汇报人:
日期:xx年x月x日
敬爱的党组织:
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课堂上,我还记得韩君华老师曾经为我们讲解过“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和中国共产党的纪律”这一重要内容。在听完韩君华老师的讲解后,我对党的组织原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明白了党的纪律对于每一名党员的重要性。这堂课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
任何组织团体必然有它自身的系统的组织原则,我党也毫不例外。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人民争取解放的革命实践进程中产生的,同时又伴随着党的建设和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运用于国家政权并作为国家政权的根本原则,是作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指导原则。经历了四代领导集体。
分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探索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制度;第二代领导集体共产党,首创了“核心”的新思想,;第三代领导集体共产党提出把“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作为党委内部议事和决策的基本制度,把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第四代领导集体共产党“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
民主和集中是党内组织运作中的重要原则,二者需要辩证统一、有机结合。就像驾驭拉车一样,需要前进也需要后退,只有确定了目标,才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达成目标。特别是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时代,效率至关重要。因此,必须注重省时、省力、高效、合理的方法,才能取得事业成功,缩短达成目标的距离,事半功倍。南辕北辙是失败的典型例子,反映了目标和方法脱节的问题。 党章中规定了民主集中制,强调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在党内,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在民主和集中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党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走向失败。
正所谓:党纪是党的生命线,党员必须时刻遵守党的纪律,把它作为行为准则。党纪包括日常行为规范、组织建设规定和反腐倡廉规定。党员应当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果党纪不严,就会导致民主无法实现,人民积极性下降,党内团结松动,甚至导致党的腐败,失去凝聚力,无法应对各种挑战,丧失人民信任。
从历史和经验来看,苏联的挫折给了我们经验教训,国内的十年动乱给全国人民上了生动的一课。结合这些血与泪的教训,在这样一个国际竞争如此强烈,社会形势变化如风云般变化的时代里,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坚持。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惩治,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只有坚持清除党内腐败分子,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使我们党始终成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成为人民真正的当家人。
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梁晓声的《年轮》和余华的《活着》。课后读完后,深有感触。其中《年轮》中,主人公们在少年时期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青年时期经历了上山下乡,人到中年又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他们的经历见证了共和国的创业与发展。
三年自然灾害,让他们提前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文化大革命的浪潮,让他们迅速成熟起来;上山下乡的艰辛岁月,让他们陷入困惑;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而来时,他们已不再年轻,青春已逝,只剩下满是皱纹和忧虑的面孔……他们拥有传统的家庭情感,还有胜过亲情的义不容辞的友情,以及充满戏剧性悲剧的爱情。在改革的大潮中,他们努力奋斗,追求自己的梦想,尽管岁月已逝,但心中的热血与梦想永不熄灭。
当巨浪席卷大地之时,他们已经度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然而,他们并未被命运击倒,而是坚定地抗拒着逆境,用智慧和热血书写着一段辉煌壮丽的人生。这一代人,与共和国同龄人一起,勇敢地面对挑战,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岁月印记。
而现代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被利益化,金钱似乎渗透到了每一个角落,友情这份珍贵的情感也被冷冰冰的现实所取代,人们之间的互动似乎都变得功利而浮躁。然而,真正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应该是亲情和友情,它们才是人际关系中最珍贵的纽带,是心灵的寄托。物质只会让人们更加冷漠,迷失本心。但我坚信,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历经多少变迁,人性中的真情依然存在,不会被时间所磨灭。物质可以腐朽,但精神永恒。
大学生应当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端正自己的作风,始终以合格的共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随波逐浪,戒骄戒躁,谦虚谨慎,不因成绩而自满。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但也容易让人着迷于成绩,忽略缺点。因此,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保持冷静,踏实努力,为未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生活充满了偶然和意外,没有人能预知未来,因此我们应该回归内心,重视精神层面的提升和自我反省,努力向党组织靠拢。
此致
敬礼
汇报人:diyifanwen
汇报时间:XX年XX月XX日
页面执行时间0.009747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