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整部作品都充满了精彩的家书内容,每一封家书都是那样的动人,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智慧。总结这本书或者写读后感确实是一项挑战,因为这些家书实在是太精彩了,任何概括都可能无法完全表达作者的用心之处。因此,在这里我只想记录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内容,以及我对作者重要思想的理解。
首先,《家书》让我领悟到了什么是细致入微,无微不至,严谨认真的表达方式。通过阅读家书,我深刻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细致之处,无论是文字的精雕细刻还是情感的贴近,都展现了一种严谨认真的态度。我相信,所有阅读过家书的人都会对其中的这种特质感同身受。家书之所以能够如此打动人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书信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使得情感得以真挚流露,思想得以清晰传达,让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信作者的用心和真诚。
傅雷先生以独特的方式将艺术学习与生活相结合,从而创作出涉及广泛、自然流畅的作品。他不仅讨论艺术,还探讨生活、恋爱、做人和修养等话题。即使是儿子犯错写错字,他也会认真指出并耐心纠正,展现出他细致严谨的态度。这种直率与认真的方式,让我们更直接地感受到傅雷先生在学术和生活中的真诚和专注。
《傅雷家书》是一部富有启迪意义的读物,不仅能够成为最佳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更是一部经典的教子篇。这种启发源自于傅雷先生独特的态度和作风,他不仅凭借自己的学识和思想,深入浅出地阐述各种大小事务背后的道理,让人感受到深刻的启示。
当然,我认为这些家书不仅仅是“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或者“教子篇”,对于像我这样并非艺术学徒的读者,这些家书仍具有伟大的意义。
书中到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时时给人深刻的启示。其中贯穿始终的一点,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关于做人、修养和学问的密切关系。在我看来,强调“一般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其他信中,也提到了这种思想,比如推荐去博物馆、森林等地,目的是通过这些方式提升一般修养,而不是单纯地沉浸在音乐练习中。
阅读书籍只是提升修养的一种方式,我们也应该开拓其他途径。除了读书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提升自己。而且,就算是阅读,也不应该局限于某一学科。要建立和提高综合修养,我们需要涉猎文学艺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等多个领域的书籍。
因为,生活并不像大学里那样被划分得井然有序,各个领域只是我们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要想更全面地理解我们的世界和自己,广泛阅读是非常有益的。早在受到毛泽东的影响之前,我就已经开始自我要求,希望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除此之外,读完《傅雷家书》后,我深刻体会到感情与理智之间的关系,理智应当控制感情。同时,以星际或宇宙的视角看待人生的方方面面,能让我们意识到人的局限性等等。这些都是宝贵的真知灼见,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读书如同饮水,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滋润与清凉。读后感只是在文字中的一种反馈,记录下来的只是其中的点滴,更多的收获需要我们在生活中慢慢体会,才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深意。 读书笔记、读后感等只是我们记录思考的工具,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书中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以行动去诠释其中的道理。因此,阅读的过程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思想的碰撞和内心的升华。最终的目的是让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修养,成为更好的人。
傅雷是一位严厉父亲,对儿子付出了很多心血;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名著的狂人,能够长时间投入工作;他还是一位学识渊博、中西知识贯通、研究深入并且熟练运用的学者。
说起傅雷大多数人定会想到《傅雷家书》,没错我所了解傅雷的渠道也是通过《傅雷家书》,本书虽不及小说那般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也不及理论书那般头头是道神秘无比,但是它却极其的真实,当中的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思考或是情感喷涌而写出的,虽没有那么有趣,但是却让人感觉我在聆听父母与孩子之间最真挚的谈话,双方毫无避讳,直抒胸臆且用词极具文学素养,有一种异于它书的新颖。
傅雷的三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爱国,在傅聪出去后,它不断地提醒他说党的重要性,以及他对党坚贞不渝的信任、支持,在对党提意见时他心直口快,可惜在文革时竟被打成右派,傅雷是何等高傲的人,他岂能受这等侮辱,他绝不承认自己曾背叛过党,所以他也决不会写检讨书,这也就意味着,他会遭到无尽的批判,最后他以极端的方式——自杀,了结了这一生。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傅雷太过坚持原则了吧!写个检讨书又不会要了他的命,何必非要固执到底呢?可是,一个人的坚守和信念,往往是外人难以理解的。就像岳飞一样,他为国家拼尽全力,却最终被自己的皇帝所陷害,这样的结局何其悲哀。他本可以选择逃跑,可以选择背叛,但为了初心和忠诚,他选择了坚守,选择了牺牲。就如同傅雷一样,他选择了死亡,因为他眼中的原则和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傅雷深深吸引我的第二个地方是他对音乐境界的理解之深,可以说是神来之笔。虽然他并没有系统学习过音乐,但他却能够通过听录音和唱片,给出像大师级别的评论,尤其是对于钢琴大师傅聪的见解,简直王者般的境界。这种不可思议的能力,除了年轻时练习过钢琴积累的文化底蕴外,更重要的是源自对儿子的关爱和渴望帮助他的愿望。他对音乐的真正理解让我无比崇拜,仿佛站在山巅俯瞰众山小,我虽然也热爱音乐,听过许多作品,但从未有过像傅雷这样深刻的领悟和见解。
傅雷的写信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善于中西文化贯通,通过写信与人交流不仅提升了他的翻译能力,还能够提高他的英语水平。这种方法不仅一举两得,而且可以帮助他的儿子傅聪提高英语水平。此外,傅雷对中外名人的了解也非常深刻细致,从他的家书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外名人的了解广泛而精深,包括李白的浪漫、白居易的随性、罗曼罗兰的豪爽质朴等等,这些知识不仅丰富了他自己,也让他的家书充满了智慧和温暖。
感谢傅雷,您的文字展现了对艺术的理解,让我深受启发。傅雷夫人的母爱之情让我感同身受。傅聪先生的努力精神成为我新的学习目标,尽管我不从事音乐领域。感谢付敏先生撰写了这本书,让我有机会阅读。
感谢你们,傅雷一家。
前后花了半个月的时间,陆陆续续翻完了手上这本《傅雷家书》,这是20xx年译林出版社的版本。
傅雷的小儿子傅敏在20xx年的编后又记中写到“自从二〇〇四年中学语文课本收入‘傅雷家书两则’后,各种侵权版本的所谓‘中学生新课标’傅雷家书层出不穷,我对那些寻章摘句的拼凑以及五花八门的解读很不以为然,认为是‘见树不见林’。其实,父母的家信不是为发表而创作,只是普通的家信,写在纸上的家常话……”
教材一贯断章取义惯了,阅读理解的标准答案往往连原作者都觉惊诧。所以特意提醒,如果想买《傅雷家书》,译林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是不错的。
这本书里面记录着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琐事,内容琅琅上口,读起来颇有家常味道,既有傅雷的文字,也有他夫人朱梅馥的文字。这样的家书并不适合一口气读完,需要慢慢消化。我甚至怀疑,我自己也无法一口气写完我想要表达的内容,因为内容实在太琐碎了。
傅雷是著名的翻译大家和文艺评论家。
作为翻译家,他以翻译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以及伏尔泰等人的著作闻名。不久前还在推出一套《傅雷经典译文全集》(共45册),可谓著作颇丰。
而作为文艺评论家,傅雷的认真严肃是声名在外的。杨绛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讲傅雷的逸事,说曾经翻译了一篇散文,自觉译得不太好,结果被傅雷称赞。因为傅雷一向严肃得紧,所以杨绛就当他是照例敷衍,于是便照例谦逊。结果傅雷忍不住了,当场发作:“杨绛,你知道吗?我的称赞是不容易的。”这实在是有趣的一幕。傅雷家,与钱钟书、杨绛夫妇是至交,于家书中亦多有提及,至交尚且随时翻脸,可见傅雷为人之严肃。
傅雷家书,傅雷夫妇对长子傅聪的爱护和支持超乎寻常。傅聪是备受世人推崇的钢琴演奏家,被誉为钢琴界的诗人。在他们的家书中,傅雷夫妇对傅聪的才华和成就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出对长子无比的欣赏和喜爱,而这种情感远胜于对次子傅敏的态度。
傅雷对儿子傅聪充满父爱,但并非温和慈祥的那种。他的父爱带有严厉甚至苛刻的成分。傅雷的好友楼适夷在代序中曾含蓄地提到“傅雷对孩子的严格管教方式,并不被认同。”傅雷本人也坦率地承认自己对儿子的苛求:“孩子啊,我对你很苛刻,我永远无法弥补这种过错!……我对你和你母亲在家里做过很多伤害良心的事情……”
傅雷对子女的教育要求非常严格,对儿子的忏悔也是常有的。傅夫人朱梅馥在家庭中经常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傅雷在家书中时而忏悔,时而提出新的要求,展现出一种矛盾的教育态度。或许有人认为,《傅雷家书》中的严厉教育方式是培养成功人士的有效途径,因此该书被选入教材和推荐阅读书目。
傅雷作为文艺评论家,学贯中西,英法文俱佳,学养功底非同一般。傅聪是学钢琴的,傅雷虽然没有古典音乐的实践,但是对于古典音乐的理解和评价,却十分深刻有见地。除了音乐,傅雷在家书中对于文学、诗歌、绘画艺术的探讨亦是足见功力,可以说《傅雷家书》简直是一本相当好的艺术修养读物。然而也正是如此,客观地讲,如果对艺术没有热爱或没有一定的了解,读来会觉得索然无味的。
傅雷在家书中经常与儿子傅聪讨论音乐与艺术,但这只是信件中的一小部分。他们更多的时候是在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傅雷认为傅聪的性格与自己非常相似,都是敏感而多情的人。这种性格对于艺术创作是有利的,但在生活中可能会带来困扰。
傅聪一生结婚三次,婚姻不算坎坷,但也是有一番折腾的,这其实像极了傅雷。朱梅馥曾经在家书中告诫傅聪“我觉得你的爱情不专,一个接着一个,在你现在的年龄,不算少了。”
傅雷和朱梅馥订婚时,他们都还很年轻,傅雷才20岁,而朱梅馥只有15岁,更何况他们还是表亲关系。傅雷订婚后前往法国留学,却在异国他乡爱上了当地的女孩玛德琳,并写信给母亲请求解除婚约。然而不久后,傅雷发现玛德琳与其他人有染,心灰意冷,差点陷入绝望之中。在家书中,傅雷提到自己在出国的四年间对订婚对象的看法变化多端,对自己的感情经历深感反思,这段经历成为他日后的人生教训。
更为著名的一段公案——傅雷与成家榴的婚外恋——还被张爱玲原封不动写成了小说《殷宝滟送花楼会》。傅雷与刘海粟是旧交,而成家和是刘海粟的第三任妻子。同时成家和、成家榴与傅雷一家又是邻居。而张爱玲与成家榴是闺蜜。人物关系大抵如此。傅雷是因为批评张爱玲的小说,与张爱玲结下了梁子,于是被张爱玲写进了小说里。
朱梅馥的容貌实在是令人称赞。据说她在教会学校学习时,不仅弹奏钢琴技艺高超,而且相貌出众,引起了傅雷的注意。成家榴和成家兄妹的照片可以在网上找到,他们看起来也十分漂亮。香港影后萧芳芳是成家和的女儿,她提到她的阿姨是一位真正的美女,难怪傅雷会为她倾心。
很久以前,我和你的爸爸陷入了困境,那时你五岁,弟弟两岁,我心中煎熬不已。面对怨恨和无法容忍的痛苦,我曾一度想逃避一切。但是深思熟虑之后,我明白问题并不那么简单。如果我选择离开,孩子们将承受更多苦难,我不能为了自己的私心而牺牲你们的幸福。所以,我选择了忍耐和妥协,尽管艰辛,也坚定地留了下来……
朱梅馥是一个宽厚仁慈的妻子与母亲,虽然没有留过洋,但是文化水平亦极高。除了要照顾一家老少的生活,更是傅雷工作上的助手。傅雷的家书和译稿都是由朱梅馥誊抄,字写得极为漂亮。在傅雷的几次情感出轨中,表现出了极大的隐忍和克制。据傅敏回忆,当时只要成家榴不在傅雷身边,傅雷就几乎无法工作,每次都是朱梅馥给成家榴打电话,让她快到家里来。
傅雷夫妇在家书中坦诚自己的过失,教导傅聪不要重蹈覆辙。这种坦诚的态度让人敬佩,显示了傅雷是一位磊落的人。读《傅雷家书》让人有一种读卢梭的《忏悔录》的感觉。
傅雷在五七年的反右运动中遭受到冲击,右派的帽子一直戴到了六一年。在三年困难时期,他们的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身心健康也受到严重摧残。当六六年十年浩劫来临时,傅雷夫妇无法忍受羞辱,最终选择了自杀,他们双双在家中自缢。在离世之际,他们铺了棉被在地上,以防万一凳子倒下发出声响惊扰邻居,这一细节展现了他们的坚贞风骨。
《傅雷家书》并非仅仅是展示了傅氏家风家教,更重要的是它所蕴含的人生智慧和情感温暖。通过傅雷的家书,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家人的关爱、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让我们借鉴家风家教,更可以启发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待他人的态度。因此,阅读《傅雷家书》应该超越功利性的观念,而是要从中汲取智慧和温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和有意义。
我倒是破爱楼适夷在代序中说的一段话,“人生的正道,是在于不断地前进,而现实的一切,也确实在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我们回想过去,也正是要为今天和未来的前进,增添一分力量。”
这是一本适合常常翻起的书信集。
中国的文学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深邃的内涵,历经沧桑却依旧光彩照人。文学与历史相互交融,为这个古国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让人心驰神往。在文明与文化的滋养下,中国人民的根基深厚,独具特色,令人钦佩。阅读经典著作已经成为人们提升修养、获得启迪、领悟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
近些日子,读完了《傅雷家书》,感受颇深。从傅雷的出发点来看,他当初写信给爱子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些家信会被后人出版,且能被亿万人争相传阅,成为瑰丽。
作为父亲,他每一封书信都写得那么细致入微,倾注了所有的关怀,没有过于华丽的词藻,也没有商业味道的敷衍,只有深深的父爱、睿智的见解、渊博的学识和勤勉做人的决心。
傅雷是一位成功的父亲,从他的言行举止以及书信中,我领悟到作为一名家长、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和责任感。尽管在他朴实的信中并没有直接表述,但这些品质需要我们自己总结、挖掘。这些隐藏在他身上的精髓,成为了我宝贵的财富之一。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工作十几年的老师,我深知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我始终坚信,教育的本质是爱。父母和老师都具备同样的特质,那就是无私的爱。在我日复一日的工作中,我不断探索教育的奥秘,从未停止过对教学方法的研究。我总是怀着一颗充满爱意的心态,用微笑和感激迎接每一个挑战。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让自己不断进步,即使只有一点点,我也会感到满足。在不断前行的过程中,我会感受到无限的快乐和满足。
页面执行时间0.01058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