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xx市xx县东汤峪
一、实习目的:
1)为了更好地加深和巩固课堂知识,提高在野外识别各种地质现象的能力,我们需要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操作来增加感性认识,拓宽视野,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更好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地质学理论,也能够更好地应对实际问题和挑战。
2)岩石是地球表面的主要构成物质之一,通常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岩石的特征和工程性质取决于其成分、结构和形成过程。常见的岩石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火成岩是由地壳深部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由岩屑、有机物等在地表聚集沉积形成的,如砂岩、页岩等;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如片岩、云母片岩等。观察岩石时,可以根据颜色、颗粒大小、结构等特征来鉴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在工程中,岩石的硬度、密度、孔隙度等工程性质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影响。
3)当使用罗盘仪器测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时,需要确保罗盘仪器的准确校准并且保持水平。首先,我们要将罗盘仪器放置在岩石表面,使指南针指针与罗盘的刻度对齐。然后,记录指南针的读数,这将是岩石的走向。接着,通过水平仪器确定岩石的倾向,即岩石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最后,通过测量岩石上某一特定点的高度差来计算出岩石的倾角。通过这些步骤,我们可以准确地测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为地质调查和研究提供重要数据。
4)岩石是地壳中常见的矿物组合体,主要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火成岩是由地壳深部熔融岩浆经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如花岗岩、玄武岩等;沉积岩是由岩屑在水体中沉积、压实形成的岩石,如砂岩、页岩等;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片麻岩、云母片岩等。 这些岩石形成的年代各不相同,结构、产状也各有特点。火成岩晶粒粗大,沉积岩含有沉积结构,变质岩具有石英、云母等矿物的变质结构。岩石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外部的气候侵蚀作用。 流水是地质作用中重要的力量之一,它可以通过冲刷、侵蚀等方式影响岩石。流水在长时间的作用下,可以将岩石表面冲刷得非常平坦,甚至形成河谷。在流水的作用下,岩石表面会逐渐被侵蚀,最终形成各种地貌景观。
5)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的各种构造形态和构造运动。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揭示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的变动规律。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包括地质调查、地质剖面观测、地质构造分析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准确判断地质构造的类型、特征和演化过程。在实地考察时,可以通过观察地层的倾向、断裂构造、褶皱构造等特征来判断地质构造的性质和形成机制,从而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
二、实习内容:
地质概况:
该区域地层主要包括下元古界的宽坪群和第四系的从中更新统到全新统。少量第三系地层也有出露。此外,还有酸性、基性和超基性侵入岩在该区域出现,如花岗岩、辉长岩和辉石岩。该地区位于北秦岭加里东褶皱带的北缘,宽坪群显示出多期变形特征。早期褶皱呈近东西向,表现为同斜紧闭褶皱,局部呈现平卧褶皱,同时伴随着早期中基性岩脉的侵入,这些褶皱具有轴面片理s1、肠状褶皱和勾状褶皱等特征,属于前寒武纪变形事件。中期褶皱同样呈近东西向,与早期褶皱的枢纽角度不大。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4、当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时,可以使用地质罗盘进行测量。地质罗盘是一种用来测量地质构造走向和倾角的仪器,能够帮助地质学家准确记录岩层的产状信息。通过测量得到的走向和倾角数据,可以帮助地质学家更好地理解岩层的分布规律和构造特征。
5、了解褶皱的基本知识是地质学中重要的一环,褶皱是地壳中岩石由于受到压力而产生的变形。地质学家通过研究褶皱可以了解地壳的构造和演化过程。褶皱通常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式,背斜是地层向上弯曲形成的凸起,而向斜则是地层向下弯曲形成的凹陷。通过观察褶皱的形态和走向,地质学家可以判断地层受到的应力方向和强度,推断地壳的构造和变形历史。因此,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对于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6、现场体验地质现象,可以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自然景观。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地质实习分为两天,第一天实习地点位于长清县张夏镇的满寿山和灵岩寺。我们将主要研究满寿山的岩层构成、滑坡现象以及断层情况。第二天我们将前往苏庄进行实习,重点观察背斜构造并学习如何使用地质罗盘。下午结束实习后,我们将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一)认识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20xx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在实习开始之前,刘老师将学生分成了三个组:馒头组、毛庄组和徐庄组。馒头组有十名学生,毛庄组有六名学生,徐庄组有五名学生。
1、馒头组
第一层岩石为页岩,厚度约两米,呈现出黄绿色,部分地方带有灰色。岩石风化严重,裂隙很大,在工程施工中需尽量避免。
第二层是由石灰岩组成,该层岩石深入山体,厚约四米,岩石呈灰绿色,此处的裂隙极有可能发育成溶洞,所以工程中应注意勘探。
第三层是页岩,厚约八米,岩石呈现黄绿色,局部呈现褐色。
第四层为页岩构成,厚度大约十三米,呈现出深紫色。
第五层是由石灰岩组成,厚度约六米,颜色呈现土黄色,裂隙发育轻微,有利于工程实施。
第六层是由厚约四米的黄绿色页岩构成。
第七层是由绿色石灰岩组成,厚度约为两米,具有发育的空隙结构。石灰岩表面附着着填充在裂隙中的杂质。
第八层为页岩,厚度大约七米,呈现出深紫红色,表面风化程度相对较高。
第九层是一层厚度约两米的灰白色石灰岩,纵向裂隙较为显著,而横向裂隙相对较少,岩层整体比较坚硬。
第十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五米,颜色呈鲜红色,由于该层位于山顶,所以此处岩石风化严重。
2、毛庄组
第一层由一种紫红色的页岩构成,厚度大约四米,页岩中富含云母。
第二层由紫红色的页岩组成,厚度大约为十三米。
第三层是由页岩组成,厚度约为四米,颜色为紫红色,由于该处地势高以及各种外力因素,使得该岩层水土流失严重,表面基本无植被覆盖。
第四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八米。
第五层:灰色石灰岩,厚零点二米。
第六层:灰色鲕状石灰岩,厚零点三米。
3、 徐庄组
徐庄组地势陡峭,我们无法继续前行,因此无法近距离观察徐庄组的岩层组成。
(二)认识滑坡与断层
下午我们到达灵岩寺附近,开始下午的实习,主要是认识滑坡,断层以及一块花岗岩。
老师领着我们来到实习地点,远远指着山体让我们观察并找出断层的上盘、下盘、断层线、断层面以及滑坡体的位置。老师耐心地讲解了该处山体中的滑坡和断层形成的过程,让我们对地质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站在山路旁,同学们专心倾听,边听边记录着重要的知识点。最后,老师带领我们去参观了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结束了这次富有收获的第三次实习。
(三)认识苏庄断层
六月四号,我们开始了第二天实习,首先来到一处断层。这处断层比昨天的更加珍贵和有意义,因为它的断距较小,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上盘和下盘的情况,而且该断层位置较低,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断层的特征。这次实习让我们对断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四)地质罗盘的实习及背斜的判定
地质罗盘是地质学领域中常用的一种仪器,用于野外地质调查和测量。通过地质罗盘可以确定方向,确定观察点的位置,测量构造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以及测定火成岩和矿体的产状。地质罗盘在地质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地质学家们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
岩层的走向是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方向,即岩层在任意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测量时,将测罗盘的长边贴紧岩层,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上的水平气泡居中,读取指针指向的刻度即为岩层的走向。岩层的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始终与岩层的走向垂直。测量时,将测罗盘的北端或接触物体的指向与岩层的倾斜方向对齐,罗盘的南端紧贴岩层并转动罗盘,使底盘上的水平气泡居中,然后读取指北针指向的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背斜是地质构造中的一种褶皱形式,是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剥蚀作用,背斜露出地表,呈现出中间为老地层,两侧为新地层的特征,形成对称的出现。与背斜相对的是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形成的槽型褶皱。向斜也经过风化和剥蚀后露出地表,中间为新地层,两侧为老地层。在自然界中,背斜和向斜常相互交替出现,形成连续的地质构造形态。
褶皱要素:褶皱要素是指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转折端、枢纽、轴迹、脊线和槽线、褶轴。
老师带着我们进行褶曲地质的实习,首先来到一个牙口,让我们判断该处是向斜还是背斜。同学们一致认为是向斜,老师笑着说:“过一会儿就会揭晓答案了。”接着,我们在刘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地质罗盘的实习,分组测量岩石产状。我测得的岩石产状为:走向NE35°,倾向NE360°,倾角45°。
在结束了罗盘的实习,我们继续上行,在途中老师不时停下给我们讲解背斜与向斜的判定方法。我们逐渐意识到,背斜与向斜并不能简单凭直觉感觉来判断。就像眼前这座山一样,虽然在一开始看起来像是向斜构造,但当我们走到山顶时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座背斜构造。这种构造形成于地质运动时,受力不均导致一侧陡峭,另一侧较为缓和。这种差异使得背斜看起来容易被误判为向斜。
在看完了,实习生们完成了最后一个背斜构造,标志着我们实习的结束,下午将返回学校。
四、实习的结论
1、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获得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拉近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
2、学会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测得岩层产状。
3、掌握了背斜与向斜的基本判定。
4、对于断层和滑坡等地质现象,我们的认识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通过实地调研和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些地质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征。断层是地壳中岩石发生位移的裂隙,常常伴随地震活动。而滑坡则是由于坡面松软或受到外力作用而导致的地表土层下滑现象。这些地质现象不仅对周围环境和生态造成影响,也对人类活动带来潜在风险。因此,加强对断层和滑坡等地质现象的研究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5、了解了馒头山的岩层构造,让我对沉积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地质实习的目的
1、学会对岩石的肉眼判别
2、了解馒头山沉积岩的每一层的岩石组成及其颜色、厚度等
3、学会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
4、好的,这是经过修改后的原创内容: 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实地测量岩层的产状,包括测量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
5、了解褶皱的基本知识是地质学中重要的一环,褶皱是地壳中岩石由于受到压力而产生的变形。地质学家通过研究褶皱可以了解地壳的构造和演化过程。褶皱通常包括背斜和向斜两种形式,背斜是地层向上弯曲形成的凸起,而向斜则是地层向下弯曲形成的凹陷。通过观察褶皱的形态和走向,地质学家可以判断地层受到的应力方向和强度,推断地壳的构造和变形历史。因此,掌握褶皱的基本知识和判断背斜、向斜的能力对于地质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6、现场体验地质现象,可以认识断层、滑坡、岩层,背斜、向斜等自然景观。
二、地质实习的过程
我们的实习分为两天(六月三、四号),六月三号实习地点是长清张夏镇满寿山和灵岩寺,实习项目是满寿山的岩层构成和滑坡、断层现象,六月四号的实习地点是苏庄,实习项目是背斜构造和地质罗盘的实习,六月四号下午我们结束地质实习,返回学校。
三、实习的内容
1、认识满寿山的岩层
馒头山,海拔408米,位于济南市长清区张夏镇境内,当地老百姓习惯称此山为“馍馍山”、“满寿山”,或者高雅的称为"曼寿山"。20xx年,馒头山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世界第三地质名山,当年又被列入省级地质自然遗迹保护区。馒头组主要由紫红色、黄绿色等杂色页岩及泥质、白云质灰岩组成。底部不整合于泰山杂岩的肉红色片麻状花岗岩之上。下部灰岩中含磁石结核和条带,上部页岩中具微细水平层理,中部页岩含有三叶虫化石~中华莱德利基虫。厚度119米。
2、认识滑坡与断层
下午我们到达灵岩寺附近,开始下午的实习,主要是认识滑坡,断层以及一块花岗岩。
老师领着我们来到实习地点,远远指着山体让我们观察并找出断层的上盘、下盘、断层线、断层面以及滑坡体的位置。老师耐心地讲解了该处山体中的滑坡和断层形成的过程,让我们对地质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站在山路旁,同学们专心倾听,边听边记录着重要的知识点。最后,老师带领我们去参观了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结束了这次富有收获的第三次实习。
3、认识苏庄断层
六月四号,我们开始了第二天实习,首先来到一处断层。这处断层比昨天的更加珍贵和有意义,因为它的断距较小,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上盘和下盘的情况,而且该断层位置较低,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断层的特征。这次实习让我们对断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4、地质罗盘的实习及背斜的判定
地质罗盘仪是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借助它可以定出方向,观察点的所在位置,测出任何一个观察面的空间位置(如岩层层面、褶皱轴面、断层面、节理面……等构造面的空间位置),以及测定火成岩的各种构造要素,矿体的产状。
岩层的走向是指岩石层面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方向,也就是岩层任意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测量岩层走向时,可以将测量工具与岩层面紧密结合,然后转动工具,使其水平,最后读取指针所指的刻度即可确定岩层的走向。岩层的倾向是指岩石层向下倾斜的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岩层的倾向始终与岩层的走向垂直。在测量岩层的倾向时,可以将测量工具的北端或接触面指向倾斜的方向,然后将工具的南端紧贴岩层并使其水平,最后读取指北针所指的刻度即可确定岩层的倾向。
背斜是地质构造中的一种褶皱形式,是岩层向上拱起形成的。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剥蚀作用,背斜露出地表,呈现出中间为老地层,两侧为新地层的特征,形成对称的出现。与背斜相对的是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形成的槽型褶皱。向斜也经过风化和剥蚀后露出地表,中间为新地层,两侧为老地层。在自然界中,背斜和向斜常相互交替出现,形成连续的地质构造形态。
褶皱要素:褶皱要素是指褶皱的各个组成部分,主要有:核、翼、转折端、枢纽、轴迹、脊线和槽线、褶轴。
结束断层的实习,我们继续登山,开始褶曲的认识与实习,首先,老师将我们带到一个牙口让我们判断一下该处是向斜还是背斜,同学都说是向斜,老师说过一会就知道答案了,咱们慢慢的揭露它,然后我们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对地质罗盘进行了实习,同学们分组测量,我所测得岩石产状如下:走向NE35,倾向NE360,倾角45。
在结束了罗盘的实习,我们继续上行,在途中老师不时停下给我们讲解背斜与向斜的判定方法。我们逐渐意识到,背斜与向斜并不能简单凭直觉感觉来判断。就像眼前这座山一样,虽然在一开始看起来像是向斜构造,但当我们走到山顶时才发现,原来这是一座背斜构造。这种构造形成于地质运动时,受力不均导致一侧陡峭,另一侧较为缓和。这种差异使得背斜看起来容易被误判为向斜。
在看完了,好的,以下是修改后的原创内容: 我们的实习全部结束,下午返校。感谢大家在这段时间里的辛勤付出和努力工作。希望大家在实习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和收获,也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应用于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祝大家前程似锦,再见!
四、实习的结论
1、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获得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拉近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距离。
2、学会了地质罗盘的使用,测得岩层产状
3、掌握了背斜与向斜的基本判定
4、对于断层和滑坡等地质现象,我们的认识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通过实地调研和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这些地质现象的形成原因和特征。断层是地壳中岩石发生位移的裂隙,常常伴随地震活动。而滑坡则是由于坡面松软或受到外力作用而导致的地表土层下滑现象。这些地质现象不仅对周围环境和生态造成影响,也对人类活动带来潜在风险。因此,加强对断层和滑坡等地质现象的研究和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5、了解了馒头山的岩层构造,让我对沉积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一、实习地点
佛山市高明区西坑水库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建设泵站工程
二、实习目的及要求
1、为了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艰苦努力、遵守纪律等优良品质,增强集体观念,我们安排了这次实习。通过实习,同学们可以学会团队合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沟通协调的技巧,同时也能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掌握。实习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同学们提升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2、水工建筑物的工程地质条件至关重要,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a. 地形地貌条件:水工建筑物的选址需要考虑周围地形地貌条件,确保基础稳固、安全可靠。 b. 岩石与土的类型及其工程地质性质:岩石和土的类型对水工建筑物的承载能力、稳定性等起着重要作用,需要详细调查和分析。 c.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对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着重要影响,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的特点。 d. 水文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位、地下水流动方向等,对水工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都有着重要影响。 e. 物理地质作用:物理地质作用如冻融作用、风化作用等会影响水工建筑物的稳定性,需要进行合理的防护措施。 f. 天然建筑材料:水工建筑物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天然建筑材料的选取需要考虑当地的资源情况和质量要求。
3、在实习过程中,我通过将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巩固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我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且拓宽了自己的视野。在实习中,我不断验证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适用性,培养了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4、通过实际考察,了解各种地质现象,增加感性认识。
三、实习内容
1.西坑水库及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简介
西坑水库(中型)位于高明区杨梅河上游,水库集雨面积为10.5km2,库容为1030万m3,兴利库容为798万m3,大坝为均质土坝,坝顶设计高程为114.2m,顶宽5.0m,坝高29.5m。溢洪道为开敞式,底高程为110.3m,宽15.0m。在坝后建有一座发电站,装机发电功率为320kw。
水库在1997年安全鉴定为二类水库,但是经过几年的观察,前期所进行的除险加固措施未能彻底消除水库的安全隐患,主要还存在坝体渗漏严重、放水涵管漏水、大坝坝体单薄、反滤体存在失效迹象等安全隐患。另外移民工作也留下一些问题。水库下游西坑村的村民未能迁往他处,这样不但给水库的管理带来了不少的麻烦,更严重的是,群众在水库管理范围外,溢洪道尾水两侧承包责任田里兴建住宅房屋,逐渐遍及了整个大坝下游的泄洪区域,涉及房屋1.3万m2,人口300多万人。由于下游泄洪渠道仅1.0m宽左右,加上淤塞严重,一旦水库泄洪将淹浸和冲刷下游农田和这些房屋,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该工程任务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发电等综合利用。工程等别为ⅲ等中型工程,主要建筑物为3级,次要建筑物为4级,临时建筑物为5级。水库永久性主要建筑物防洪标准按50年一遇设计,1XX年一遇校核;溢洪道消能防冲防洪标准按30年一遇设计。
计划对某水利工程进行除险加固,工程包括土方工程、石方工程和混凝土工程,总投资3000万元。主要工程内容包括采用高压摆喷防渗技术加固大坝坝体、在上游坝坡坡脚增设抛石压脚、在下游坝坡坡脚新建排水棱体、重建输水涵管、重建坝后电站、整治溢洪道下游归河段以及完善大坝观测和水库自动化监测系统等。工程招标范围涵盖水库部分、排水渠部分、水土保持专项部分和电站部分。
2.泵站建设工程
2.1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建设泵站工程概况
2.1.1工程地理位置及受益面积
丹灶镇建设泵站工程是丹灶镇的重要基础设施项目,位于樵桑联围东堤18300处。泵站的主要任务是负责排涝,服务范围包括上沙、下沙、建设、石联、荷村、新农村委会,丹灶镇城区、赤坎水库、三水西南镇南下村委会等地区,总共约62平方公里的集雨面积。
2.1.2工程水文及地质条件
泵站所在地的外江洪水情况如下:5年一遇洪水时水位为6.55m,10年一遇时为7.23m,20年一遇时为7.61m,50年一遇设计防洪水位为7.99m。外江枯水期水位通常在0.5~1.5m之间。而泵站内涌正常水位为0.00~0.80m。
该工程场地地质构造共分为8层,从上往下依次为:表层土、淤泥质土、粉土、粉质粘土、中等砂土、砾石土、残积粉砂和风化泥岩。土壤属于软弱土类,建筑物地基属于ⅲ类地基。
2.1.3工程投资及规模
丹灶镇位于南海区,计划建设泵站工程及配套工程,预计总投资约为7196.63万元。该泵站工程属于ⅱ级工程,主要建筑物为2级,设计排水标准为10年一遇,24小时设计暴雨量为169.8毫米,可在两天内排干。 工程主要包括土方工程约56.34万立方米、石方工程约5.01万立方米、混凝土工程约1.16万立方米,以及防渗基础工程,包括总长9197.6米的高压旋喷桩。
泵站原有的大良围电排站排涝能力为总装机1645千瓦,总排水流量为24.45立方米每秒。为了提升排涝效率,现计划安装4台1600ZLQ9.5-8型立式轴流泵,配备10千伏、1000千瓦的同步电机,泵站总装机容量达到4000千瓦,设计排涝流量为39.76立方米每秒。泵站建成后,排涝能力将增加近一倍,有效确保围内不会受到淹水威胁。
2.2国外泵站技术和管理制度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泵站是利用机械设备为水提供动力,将水提升到一定高度或压力,用于解决无自流条件下的排灌、供水和水资源调配等问题的重要设施。泵站在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是水利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泵站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各国都高度重视泵站建设和运行管理。在泵站技术装备、投资和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国外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经验。
四、实习收获
可以说,西坑水库加固工程采用了高压摆喷防渗施工技术。该水库坝体主要由不同类型的粘土和含砂岩石组成,厚度在5.30至26.00米之间,平均约17.10米。而坝基土则是早侏罗世的中等风化程度的花岗岩。由于这些天然建筑材料的渗透系数较大,导致水库存在严重的渗漏问题。通过高压摆喷灌浆技术,在水坝的轴线面上形成一道几厘米厚的防渗墙,从而解决了水库渗漏的难题。
丹灶镇建设泵站工程的地基处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对地下水的处理。工程站址处的各岩土层依次为:素填土、淤泥、粉土、粉质粘土、中砂、砾土、残积粉砂和风化泥岩。在这些岩土层中,只有粉质粘土和风化泥岩的防渗能力较好,因此必须认真考虑地下水对工程主体稳定性的影响。为了有效处理地下水问题,施工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在地下水上方设置混凝土防止上渗。此外,还采用了在主体工程周围打桩到地下几米的方法,将多余的地下水有效过滤出来,防止地下水对地基造成的冲刷和影响,同时有效防止了地下水带走土沙导致地基下沉的问题。
总的来说,非常感谢您对我的帮助和支持。在实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的重要性。只有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同时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书本上所无法获得的经验和技巧。这次实习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了各种地质条件对工程建设的影响,以及应对挑战的解决方案。通过实际参与和学习,我不仅加深了对课程的理解,也明白了做好准备是抓住机会的关键。感谢老师的耐心指导,让我受益匪浅。这次实习让我懂得了不断准备和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时刻保持准备状态,才能抓住机会,应对挑战。
五、实习总结
在实习中,我学到了许多在学校课本和理论知识无法获得的经验,这些实践中的体会对我的成长起到了重要作用。我相信自己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因为实习让我更加自信。实习不仅让我学到了专业技能,还培养了我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段实习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会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做到更好!
页面执行时间0.01007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