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非常喜欢看百家讲坛节目,觉得观众都是有文化修养的人。但是当易中天的知名度突然像超级女声一样飙升时,我对这个节目失去了兴趣。我觉得一夜成名的现象就像突然暴富一样,缺乏深厚的积累。
《于丹<论语>心得》用BT下载在电脑上,常常拿来欣赏品位女性厚实而充满自信的演讲,只有对自己绝对自信的人才有可能如此铿锵有力地讲述国学的经典,也只有勤奋的人才有可能练就如此流畅明晰的口才,只有达到这种社会地位的人才敢如此淡定地跟全国人民谈论关于“淡定”的话题。
每个人阅读同一部著作时,会因个性和经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解读。比如,有的人读《论语》,可能会感受到其中的天人合一;有的人可能会体会到从容淡定;还有的人可能会领悟到奋发进取;甚至有的人可能会理解到生活的智慧。这就是阅读的魅力,让同一篇文字在不同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光芒。
或许是因为书中文字稀疏排版过于稀疏,令人感觉过于自信和自我膨胀。内容并不特别,却因为“在圣贤的光芒下”这样的说辞而显得华丽。如果将书中阐释的观点和故事联系到《读者》或者其他心灵启蒙类图书,可能会更合适一些。频繁的签名售书也给人一种商业气息过重的感觉。说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启迪心灵,其实只有当我们自己的内心散发着光芒的时候,才能找到真正的快乐。在圣贤的光芒下,或许永远无法找到真正的温暖。
喜欢书中引用的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一句话: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庸,是“绚烂之极而归于平淡”。因此,我认为这本书更适合那些经历过辉煌巅峰,却逐渐领悟到物质财富、名利地位、美色情欲都无法带来内心真正满足的人。当他们拥有了房屋、名车、稳定的家庭,甚至拥有能唤起激情的红颜知己之后,他们会意识到生活不应追求太多功名利禄,内心平和与安宁才是最高境界。对于生活在平凡现实中的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尚未体验过心灵辉煌巅峰,又如何能真正领悟平淡生活的真谛呢?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心态对人生的影响,强调了淡定、平静、坦然等概念。书中反复提到,孔子教导我们的做人准则是,不是苛责外部世界,而是要反省内心。作者认为,我们无法控制外部世界,因此应该加强内心的选择能力。然而,外部世界总是受他人影响,一个生活在被左右的世界中的人,还要不断调整内心,这样真的会快乐吗?适应并面对社会是必要的,不过苛责内心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要从不同角度寻找生存的勇气和快乐体验。与于丹的观点不同,心理学更强调积极的人生观,而不是简单地忍耐和容忍。对周围环境的漠视并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相反,这可能导致颓废和消极情绪。
换句话说,如果照书中所说的那样,快乐只决定于人对世界的认识态度,是不是过于唯心了呢!“中庸”是解读中国哲学或者说儒家思想的一个关键词,如果我可以解读“中庸”之美,那么应该是一种和谐,一种融合,如果用新名词来解释应该是一种“共赢”,人与社会的共赢,人与自然互惠互利。在这本书中,我却感到作者过分强调了内省,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所呈现出来的做社会中的人与道家所崇尚的自然我的状态是两种我们都需要体验和感悟的。
暑假期间,我很荣幸地阅读了校长推荐给我们的《于丹心得》这本书,虽然只有简短的一百多页文字,却足以触动每个读者的心灵。我也不例外,读完这本书后,我对生活中的许多人和事都有了全新的理解,并尝试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一切。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书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告诉我们许多的人生哲理和做人处事的道理。
这本书给我感受最为深刻的就是天地人之道中的“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缓和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这一段。说实话,作为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从教一年的我面对这个称号真觉得惭愧,想想我对学生的态度,往往是以一副严肃的面孔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孩子做错了事犯了错误,要么指责要么批评教育,很少用一种平和的、从容不迫的心态来和学生平心静气的谈论,然后把道理给他们一一讲清楚。我知道我的这种教学态度就像书中所说的“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
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其实,我们这样做也许是因为现代学生共有的特点让教师改变了教学的态度。但是,在现代这样一个追求“人”的大的教育环境下,我们不得不向古代先贤“取经”。那么,以后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我的工作中,我都会以一种平和的、快乐的、缓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因为“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当然,这本书告诉我们的为人处世的道理还远远不止这一点,但它将会作为我从教之路上一本永远的教育书籍教会我怎样教育学生。
人生百年,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不如意的事情,但关键是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些遗憾。孔子的弟子有三千人,历史上也有七十二贤人,他们都经历过各种挫折和困难。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不易之处,生活中难免会有遗憾和遗憾。然而,重要的是如何从中吸取教训,坦然面对,不畏挫折,不畏失败,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一个人孤苦无依!”子夏安慰他说:“古人说得好:人生死亡有命,财富荣华在天意安排。君子要尊重他人,避免失言失行,对待他人要恭敬有礼,因为在四海之内,我们都是兄弟姐妹。君子何须担心没有兄弟呢?”子夏以自己自谦为“商”,劝告司马牛要接受命运的安排,保持诚恳的心态,尊重他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个人修养,也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爱戴。
人生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遗憾,我们需要学会正确面对,尽快接受并放下。沉浸在遗憾中,反复追问,只会增加痛苦。因此,我们应该尽力用自己的行动去弥补这些遗憾,而不是被它困扰。
一种遗憾,遗憾如果被放大,可能会成为生活中的一个阴影,影响到生活的质量。长时间困扰于遗憾中不能自拔,会对一个人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处理遗憾的心态和方式就变得至关重要。圣贤们在千年前就告诉我们,虽然无法改变事实,但可以改变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因此,面对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我们应该以平和的心态来对待。
儒家理论的核心是仁、智、恕三个字。仁即关爱他人,智即了解他人,恕即包容放下。要实践仁义,首先要知道自己想要做的事,然后立即去做。重要的是从小事做起,推己及人,以实际行动践行仁义。除了仁、智、恕外,还需要有勇气,有大勇。只有内心有约束,得失在心中,才能笑傲面对一切苦难。
《论语。宪问》记载: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遗憾。要做到让内心真正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清身外之物有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称为:“鄙夫”。
孔子曾经说过:“能让鄙夫参与国家大事吗?他们未得到时会担心得不到,得到后又害怕失去。一旦担心失去,他们会不择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无所不至。”这样的人心胸狭窄,缺乏勇气和真诚,无法承担重大责任。
《论语。公冶长》所言: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君所众知,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路,很率性,对勇敢的事情老是特别在乎。孔子有次调侃说,假如有一天我的大道在这个世界是推行不了,我就要自己泛舟江海云了。到时能跟随我的,大概只有子路吧。子路听到这话很得意。结果老师后面还有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子路这个人除了勇敢,别的什么都没有。“好勇”是子路的特点,但他的勇敢又缺少点内涵。
《论语。阳贷》中,子路师:“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无勇而无义为盗”意思就是说子路真去问老师:“君子应该不应该崇尚勇敢呢?”孔子说,君子崇尚勇敢没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乱犯,一个小人会以勇敢沦为盗贼。试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杀人越货,你能说他不勇敢吗?但这种没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而这个“道”“道义”却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
《论语。里仁》有记:子曰:“以失约之者,鲜矣!”意思正是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假如一个人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更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苏轼曾在《留候论》中论过这种勇敢,并称其为“大勇”。原文: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论语》中,孔子认为人生的境界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内心修养,表现出越来越从容淡定的态度。然而,在达到这种从容之前,必须经历种种磨砺和考验,如同经过千锤百炼般的洗礼。
于丹说,其实人的年龄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还有社会年龄。如果我们在二十岁、三十岁能提前感悟到四十、五十的境界,已经建立了明晰的内心价值系统,已经能把社会给予的压力变为一种生命反张力,已经可以做到从心所欲那样的一种淡定从容,那么我们说,这样的生命,才是有效率的生命。
因此,《论语》中智慧的人生经验,跨越时空的长河,温暖着我们,照亮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内心的力量。读懂孔子,笑对人生的智慧,让我们重新焕发心灵的光芒,让我们不断勇敢地拥抱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
某日我去朋友家做客,发现朋友的妻子正在专心地观看一档关于《论语》、《庄子》的节目。朋友看到我来了,便主动让出电脑的位置。我坐下后便被屏幕上的讲者深深吸引住了,她是一个相貌平平、朴素大方的女教授,却讲解着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每一句话都触动着我的内心,让我对她的讲解充满敬佩之情。
朋友说你又开始研究于丹了。我说,不是研究,就是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偶像。我心底里暗自发誓要仔细研读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于是我在她的网站上收集了这两本书的文字,保存在我的电脑里。
其实,说来惭愧,因为工作单位离家里比较远,而且又是忙于教学工作,每天就一直少看电视,几乎没有看过百家讲坛,也不了解于丹。所幸几年来一直或主动或被动地在买《思维与智慧》《读者》《杂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杂志,阅读的习惯就一直保持着。可是直到今天,我还没有引起对于丹的理解和重视。曾经听别人介绍于丹的书籍,但我还是没有引起兴趣。知道今天我们锁定了目标要看这两本书。于是下决心捧起这本书。
《灰色的孔子与多彩的世界》是易中天写的序言,简短地介绍了睿智的于丹和于丹对孔子的看法。接着,于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角度分享了她的心得体会,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论语》的内涵。随后是《论语》的原文,最后是于丹撰写的后记。起初我阅读速度较慢,只在晚间陪孩子入睡时翻阅几页,如品茶一般,慢慢享受。随着阅读的深入,速度逐渐加快,直至完书后舍不得放下。于是又重新翻开书本,细细品味。恰逢我接手了一个特殊班集体,由学校中成绩一般但擅长艺术的学生组成。秉承“挑战极限”的信念,我欣然接受了这群可爱的孩子。我开始为他们撰写文章,建立博客,营造文化氛围。在博客中,我常常以于丹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从《论语》和《庄子》中选取小故事教育孩子们,通过心灵引导来规范他们的学习习惯。令我欣慰的是,学生们对此充满热情。于丹的讲解中充满让人心动的内容,而我无法尽述。借用于丹后记中的话,“我眼中的《论语》,就是这样一眼温暖的活水泉。”“古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意指《论语》是中国文化思想的源泉;我更愿意说‘半部《论语》修自身,半部《论语》治班级’,每个人都能将其视作温暖的‘问病泉’。”
在后记中,我太喜欢这个比喻了!感谢于丹教授,她将《论语》比作“问病泉”,而她自己则是一个体验者,“以身体之,以血验之。”“用自己的身体最敏感的病灶去承受温泉的恩惠。”这比喻非常生动,让人印象深刻。感谢于丹教授的智慧和真诚,让我们有机会接近这眼千古活水泉,感受圣贤的神光,也有机会意识到自己身体的病灶所在。或许我们可以说,《于丹论语心得》就像是凡人的一眼“问病泉”。当我们“以身体之”时,能够感受到自己最敏感的部位,如果我们也能“以血验之”,并在漫长岁月里不断觉悟,我相信于丹教授会心满意足地微笑。接下来,我将从一个问病者的角度出发,记录《于丹论语心得》中触动我敏感部位的句子。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不如意的事情,有时候情况甚至显得有些不合理。尽管我们个人的力量可能无法改变外在的环境,但我们却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态度来面对这些挑战。
“孔子说,一个人若能够理解你的道理却没有与你交流,可谓是失去了一个宝贵的交流机会,有些可惜;但若一个人根本不愿意接受道理,却你却执意向他解释,这便是徒劳无功,有些得不偿失。
“看到朋友做的不对的事,你要真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如果他实在不听就算了,不要自取其辱。”
“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少指责,少抱怨,少后悔,就能成功。”
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恰当把握与人相处的分寸,努力成为能够带给他人快乐的人,将自身的失落转化为阳光般的正能量,去感染他人,温暖他人,让家人、朋友乃至更广泛的社会,都能因为自己而感到一丝满足和快乐。
“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
“这种境界,悲天悯人是中华文化传统美德的体现,意味着对天地万物和人类疾苦的同情和关怀。在深刻理解他人需求和立场的基础上,能够包容和体谅他人,实现和谐共处。
于丹强调修身,强调从自身出发寻找个人与社会的契合点,只要自身不断完善,就能与社会与他人和谐共处,就能提高生命效益,就能成为一个君子。在这个竞争激烈,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时代,读《于丹论语心得》会使我们的内心获得一种恒定的力量,从而更加快乐地生活。如果我们在读此书时得之于心,时时自省,我们就能拥有美好的人生。
我愿意和于丹一道能点开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能为愚笨的我找到学生身上的“问病泉”。
页面执行时间0.01089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