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要赏识自己的学生,给学生信心:
我们班有一位女生,以前在口算方面表现不太好,经常出错。但是上学期末,她变得非常努力,上课认真回答问题,勤奋思考,认真完成作业。她得到了语数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在老师们不断的激励下,她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这学期,她被选为劳动委员。以前,她常常因为其他同学不听她的话而感到失落。但是我们一直在鼓励她,告诉她“你能行,你做得很好”。慢慢地,她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最终,她被同学们评为“紫云英少年”。因此,我们深信“好的学生,是教师夸出来的”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
第二、要学会蹲下来看学生:
教师应努力适应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们,这样就能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找到教育的切入点,从而体谅、包容、欣赏学生,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让师生之间的情感融为一体。刚开始面对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时,我不能融入他们的世界,他们对我的讲话不感兴趣,吵闹不止,让我感到头疼,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我慢慢意识到了自己当时的无知。就像对待女儿一样,刚开始总是训斥她刷牙洗脚,后来我用童言童语与她交流,把洗脚变成吃冰淇淋,把刷牙变成和小兔子比赛谁的牙齿更白(家里的牙膏、牙刷上都有小白兔的图案),这样她就听话了。只有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获得他们的尊重、喜爱和信任。
第三、要学会换个说法和做法。
在与学生互动时,教师应该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用爱心和耐心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论学生的身高、年龄、年级如何,教师都应该视他们为孩子,给予他们充分的关爱和鼓励。教师需要关注全体学生,做到一视同仁。每个学生都应该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爱。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用言语传递温暖和教育。当学生犯错时,教师不应当急躁批评,而是要给予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自己体会和改正。比如,可以用幽默的方式提醒学生,让他们自行纠正错误。处理学生在课堂上吃东西的问题时,可以委婉地提醒学生,让他们自觉行为规范。小事可以因为巧妙的处理而化解,大事也可以因为细心的引导而避免。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影响深远,用心与爱,才能教育出更优秀的学生。
第四、要留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
有的时候,在与他人相处时,我们常常会发现,越是强逼他们,他们就会越是退缩。比如,有一位同学经常因为别人的一句话或一件小事而感到生气,他会选择躲在角落里消沉。我试图靠近他,但他却会迅速逃开,找个地方躲起来。于是我选择远远关注他,让他独自看书缓解情绪,慢慢地他会从伤感中走出来。还有一位同学总是不愿意学习,作业也不写,越是逼他,他就越不愿学习。花了很多时间教他,却毫无效果,让我感到很沮丧。后来我尝试放开,当他需要帮助时,给予适当的支持,不强迫他,结果他反而有所进步。看到他取得一点点成就,我也感到很高兴!所以,给彼此一些时间和空间,也许能更好地相处。
所以,教师对学生不要体罚,不要训斥,不要高高在上,而应当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一个堪为师的人。学生也有自尊心,并且是很强烈的。教师对学生的批评,恰当的,就是一种激励;不恰当的,就会成为一种伤害,甚至还会导致逆反心理产生。教师应把握批评的“度”,变“忠言逆耳”为“忠言悦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Ji励、唤醒、鼓舞。而这一切都基于教师的楷模形象。因此教师优化自身形象,树立“以德立教、率先垂范、严于律己、无私奉献”的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只有把外树形象与内强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才能真正负起“三钱粉笔,万钧重担”的为师之责。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好公民,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品德素养。教育工作者需要以身作则,注重师德师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有力接班人。
教师应该对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关心学生,积极与他们交流沟通,愿意成为他们的朋友,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遇到问题时要保持冷静,不轻易发怒,不用威压来解决问题,而是采取公平合理的方式处理。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偏袒,树立良好的威信。此外,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他们培养求知的兴趣和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事求是,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尚的师德风范,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楷模。教师不仅要传授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前沿科技知识,更要用自己的品行和行为来影响学生,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升个人修养,追求道德的完美。只有这样,才能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真正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学生树立起榜样。 教师的使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而这需要教师把知识教好。在广袤的知识海洋中,教师就如同一艘航船,航行在浩瀚无垠的海洋中,将每一个求知者带向光明的彼岸。教师要经得起风浪的洗礼,坚定地引领学生前行,无怨无悔,才能实现教育事业的崇高目标。
所以,教师应该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开拓自己的视野。教书育人是我们教师的神圣使命。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学生的心灵世界中精心耕耘,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先,全面培养学生的五育素质,确保既传授知识又培养人格。"以爱心教育人,关爱学生;以言传道,引导不厌;以才促进人,关心呵护;以身作则,尊重信任"不仅是教师的道德准则,也是教育的艺术。
在休息的日子里,静闲下来,有辛而认真的阅读了陶行知先生的几个故事,陶行知先生的动之以情、以情育人,晓之以理、以理塑人,导之以行、以行正人博大的教育思想和求真的教育实践,让我学习和懂得了为人师教育孩子的许多真理和处事的态度。记得,在去年的三月份,我们去了南京,参观了陶行知教育实验基地,身临其境,收获颇多、感触很深。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教师树立了光辉的形象和榜样,不愧为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今天在此,当然可以!这里有一个教育故事想要分享给大家:四块糖的故事。
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巴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陶行知立即制止了他,并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早早地来到校长室门口准备挨训。这时,陶行知走过来了。他一看到王友,就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愕地接过糖果,目不转睛地看着陶行知。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颗糖果递给王友,说:“这块糖果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的时候,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王友更惊愕了,他不知道校长到底想干什么。这时,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王友的手里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证明你很正直善良,并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王友听了非常感动,他失声叫了起来:“校长,你打我吧,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王友,“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说:这块糖果值得奖励给你。现在我已经没有糖果了,你也可以回去了。”陶行知的教育让王友明白了,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换个角度想想问题。
在这个故事中,我深刻领悟到了陶行知先生面对调皮孩子的智慧和耐心。他没有生气,也没有采取粗暴的方式处理问题,而是用温和的笑容和言语,引导孩子认识到错误并及时改正。这种教育方式让人感动,让人心服口服。老师的爱心和耐心是如此重要,只要我们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关怀,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找到成功的道路。让我们用爱心拉近师生关系,呵护孩子的心灵,引导他们走向光明的未来。让我们用大手牵着孩子的小手,一起走向成功和幸福的人生之路吧!
作为一名幼师,我将永远铭记陶行知先生的教导,学习他“捧着一颗赤诚之心来,不带半根藉口去”的奉献精神,做一个脚踏实地、真诚付出的教育者。我将不断学习进取,不断阅读、反思,努力成为新时代的优秀教师,努力成为孩子们心中的楷模。
在幼儿教师队伍中,中小学教师的师德最重要,德为师之魂。爱岗敬业,热爱幼儿,认真执行《教师法》,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认真贯彻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工作职责,
一、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必须“为人师表”。为人师表不仅是教师的标准,也是教师的行为准则,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首要准则。
二、热爱学生。
教师必须关爱幼儿,尊重幼儿的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地发展。这种热爱,首先应该是温暖的,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多与幼儿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这种爱也需要教师对学生倾注相当的热情,对他们给予各方面的关注,从心灵上、思想上、身体上、学习上去关心、热爱、帮助,把教学中存在的师生的“我”与“你”的关系,变成“我们”的关系。爱使教师与学生在相互依存中取得心灵的沟通,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分担挫折的烦恼。
三、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学高为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品德,更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示范给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和引导学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以身作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身教比言传更为重要,教师要与学生共同成长,做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要求学生不迟到,首先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做到守时守纪。在教育实践中,坚决杜绝任何形式的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让爱与尊重成为教育的基调,让学生在尊重中茁壮成长。
四、尊重家长、廉洁从教
教师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要自重、自省、自爱,并坚持以德。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有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思想道德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品德素养和人格魅力,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育动力,去催引学生,让学生在爱学习、会学习、爱劳动、会学习等方面得到积极的发展。
寒假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全国全省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教育部发《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在校学生伤害事故案件逐年增多,家长的法律维权意识也在增强,由此引发的学校与学生家长之间的纠纷与日俱增,学生家长因学生在校期间受伤致残甚至死亡向学校索赔的金额不断攀升。校园伤害事故不仅会影响学校与学生家长的正常工作与生活,而且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应对校园伤害事故、妥善解决和处理此类纠纷,明确法律责任很重要。20xx年教育部出台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以下是我学习《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心得。
解决学生伤害引发的经济纠纷,是校方与家长之间化解矛盾、消除分歧、保证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稳定社会的关键。当前我国校园伤害事故之所以难处理、处理难,就在于人们对校园伤害事故责任主体的认定上,存在着观点分歧,导致在法律规定上,无法可依,在实际问题的处理中,也无据可寻。
学校管理职责的范围涵盖了对师生安全和学校环境的保障,确保教学秩序和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在学校事故责任承担方面,根据过错责任原则,需要判断学校及教师在事故发生及后果处理中是否存在过错,以确定责任主体,并进行相应的赔偿处理。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学校可能不存在过错或责任难以确定,但家长仍可能要求学校承担经济赔偿责任。在面对此类纠纷时,尽管应当遵循“无过错与公平原则”,学校往往也会承担一定的经济赔偿责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方法》中明确了学校对学生承担的责任性质是教育、管理、保护责任,确立认定学校承担责任的划分原则是过错责任,细化了学校管理责任的范围,规定了处理校园伤害事故的方式,界定了学生伤害事故损害赔偿的项目和标准,提出了解决校园伤害事故损害赔偿的资金来源。《方法》实施以来,依法处理了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既保护了未成年学生的权利,又维护了学校的合法权益。实践表明,制定校园伤害事故的专项法律,依法处理校园伤害事故,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行的。
师德师风学习,是为了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深刻认识到这次活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学习教育法规,提升了我对教育法律的认识和规范行为的品德修养。我会努力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页面执行时间0.00939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