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们都希望把班级打造成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向上的团队,这是他们不懈努力和追求的目标。
在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我在长期的班主任工作中深入研究了初中学生的心理,认为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像剪刀的两片刀刃,需要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特别是在初一阶段,学生正处于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他们需要时间去适应新的学校、新的同学、新的教师,因此班主任应该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保持适度的距离。这个阶段的学生通常会尽力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不良习惯则会暂时隐藏起来。他们也会愿意遵守班级的规章制度,展示自己的才华。因此,班主任应该在引导学生的同时,保持适当的距离,让学生在自我约束的同时,展现出他们最好的一面。
在这个阶段,班主任开始逐渐了解学生,而学生也在逐渐了解班主任。通过与班主任处理事务的互动,学生们逐渐摸清了班主任的性格和做事风格。班主任在这个时期需要与学生保持一定的距离,做到“离多接少”,在处理问题时要严格但不失亲和,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严肃性。在这个阶段,班主任要认真引导学生做好每件事情的第一次,为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打下基础,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到初二年级,学生进入初中阶段,面临着许多转变和挑战。他们开始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有时会出现放松的情绪。随着身心发育进入青春期,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思想上也更加成熟。他们对待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像初中那样保持距离,而是更加亲近又保持一定的距离感。 作为班主任,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既要讲道理又要动感情,让学生感受到严厉背后的合理性和爱心。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及时给予帮助和引导,帮助他们走出困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升在学生中的影响力。
初三的到来,学生正处于人生道路的关键阶段,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尤其需要老师的关心和鼓励。在这个阶段,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的压力增加,心理负担加重。班主任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做到多倾听、多关心、多理解,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与学生建立亲近、和谐、平等的关系。在教育工作中,要遵循“以教为主,教训结合”的原则,注重工作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在与学生交流时,班主任要细致入微,从关爱学生出发,与学生真诚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师生之间的温暖和信任,建立起互相尊重和理解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班主任可以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朋友和引导者,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引导他们走向更好的未来。
在初一到初三的三年中,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亲近的过程。刚开始的时候,他们彼此之间仿佛是两把刀剪,张开时相隔甚远,师生之间的距离也是最遥远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走近,互相了解,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在逐渐缩短;到了初三,他们已经如同剪刀合拢,彼此之间的距离最为接近。在这个过程中,班主任对学生的教育就像细雨滋润着万物,渐渐渗透到学生心中,班主任也成为了学生们的知心朋友。
20xx年12月28——29日,我参加了“全国优秀班主任管理艺术暨师德建设峰会。”两天的时间,凝听了五位全国知名班主任和知名教科研专家们的报告。28日上午由全国优秀班主任毕林飞和我省平顶山市第十四中高级教师潘颖老师主讲,主讲内容分别《做智慧型班主任》,《和学生一起成长》。下午由全国十佳优秀班主任常作印主讲《一辈子学做好班主任》。29日上午由全国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王文英作《做一个灵魂有香气的师者》的报告。下午是全国知名教科研专家徐振升报名为《做个有故事的老师,带个有故事的班级》的报告。其中有三位老师的报告给深深的打动了我,引起我的共鸣,让我能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自己目前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一些方式,方法。让我的心灵得以慰藉。
武汉的毕林飞老师给我的印象,风趣、幽默是位兄长型的班主任,他爱学生不仅用心,更是用脑。他把“爱的教育”升华为“教育爱”。他是一个理性的班主任,经常思考用最好的办法转化“劣”生。从他的报告中可以感觉到,班主任工作的不易,做班主任,身“累”,心更“累”。
潘颖老师,潘老师是一位温和贴心的班主任,她对学生充满爱心,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指导他们。在班级管理上,潘老师总能提前预防学生犯错,化解潜在问题,将关爱转化为智慧,并以身作则。她始终坚持先树立班级良好风气,再促进班级进步,在宽严相济中找到平衡点。潘老师工作细致周到,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学习的好榜样。
徐振升老师是高效课堂创始人,在管理班级上面更有一套,他认为一个班级的建设,关键是班级文化的建设。徐老师把班级建设分为三六九等,一流的班级建设就是班级文化的建设,我想我们都应该朝这个方向努力。有了这个核心,班级的管理会顺很多。我们去参观的那几所学校都很注重班级文化的建设,他们展现的是一种文化氛围:励志。校园、走廊、教师的墙壁上,到处张贴着振奋人心的名言警句,如“有些人还在继续梦想成功时,另一些人却已经醒来努力为之奋斗了”、“优雅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你的内敛与沉淀”、“每天告诉自己,
在每个班级的墙壁上或者黑板上,都贴满了精心设计的班级文明公约、班训和班风等内容。同学们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一些照片,让整个空间充满了温馨和活力。走进这样的班级,仿佛一股清新的风吹进心间,让人感到无比舒畅。
这五位做报告的老师,对班级的管理,对学生的教育各有特色。但我发现,他们都有共同的地方,第一个共同的地方是“关爱”,即对教育的热爱,对班主任工作的热爱,对学生的关怀。潘颖老师强调“没有关爱的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华林飞老师把“关爱教育”提升为“教育关爱”的重要性。王文英老师自主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潘颖老师强调:“用关爱与尊重引导学生,让班级始终充满温暖的氛围”。
第二个共同的地方就是;他们都是智慧型的班主任。毕林飞说:“思考能够少走弯路,接近成功。”教育是一个激情和理性相伴的历程”。他更是智慧多多。创造了班级自主教育管理法。潘老师的爱也不盲目,她讲道“做班主任需要智慧,智慧型的管理会事半功倍”。
第三个共同的地方就是:这几位老师都有高尚的师德!热爱学习和读书。在不断的学习中反思自己,使自己不断的提高。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质:首先是师德。师德是班主任的根本,没有良好的师德,就无法有效地管理班级。其次是师业。作为班主任,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巧,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再次是师智。只有具备智慧,才能在复杂的教育工作中游刃有余,处理各种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个幸福而充实的教育生活。
这次学习,聆听了优秀者的经验,使我受益匪浅,感动颇深。我决心在以后的班级管理中,把学到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理念与方法。在以后的班主任教育生涯中,加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爱我所选,做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在开学的时候,我收到了一本书《做一个幸福的班主任》,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抽出时间去阅读。最近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写一篇心得体会,这给了我一种无形的压力,也激发了我学习的动力。细读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书中的16位老师都从自身经历出发,分享了他们感人、聪明、幸福的教育故事,文风平实,语言幽默风趣或朴素真挚,深入浅出地传授了做班主任的经验与方法。通过这些故事,我得到了一些启示和体会。 感谢您的帮助,我会根据您的修改内容写出原创的心得体会。
一、宽容是润泽孩子心灵的鸡汤
很多老师在分享做班主任的经验中都提到了宽容,班主任需要包容孩子犯的任何错误。在我担任班主任的10年里,处理过许多孩子的事情,我总结出一点:孩子就是孩子,即使调皮捣蛋,他们的内心依然是纯净美好的。我曾经读到一篇关于一位老师的故事:在一个月夜,一位老师回到寺院,发现有个盗贼闯入了他的小屋。老师看到盗贼穿着单薄,便脱下自己的外衣给了盗贼。盗贼接过衣服后匆匆离去。老师望着天上的明月,盗贼远去的背影,心想:希望我能送他一轮明月。第二天,老师打开寺院的门,发现盗贼叠好了那件外衣放在门前的台阶上。老师用慈悲和宽容,真正地送给了那位盗贼一轮明月,一轮心中的明月。
作为班主任,我们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一颗广阔包容的胸怀,就像老禅师一样能够容纳百川。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时候宽容所带来的道德震撼比惩罚更为有力。班主任的宽容就如同润泽孩子心灵的甘露,是孩子内心明亮的明月。正确处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甚至会影响到他们未来一生的道路。
二、爱心是浸染孩子幸福的源泉
谈到班主任,老师们都深深地了解到爱心的重要性,我认为班主任不仅要对学生有爱心,更要引导和培养孩子们的爱心。
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心,班主任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教育学生要珍惜父母的爱,因为爱父母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基础。可以通过具体的行动来表达爱,比如自己整理房间、主动帮助家人做家务等。其次,教育学生要关爱老师和同学,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主任可以树立正面榜样,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关爱他人。最后,教育学生要关心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和事物,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关注社会问题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意义,从而培养出更多的爱心。在相互帮助中,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爱与关怀,从而成为有爱心的人。
由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影响,固然我们班主任的力量有时显得很微薄,但我们还是要尽力去培养孩子的爱心。让每个从我们手中走出去的孩子有知己,有爱心。即使他学不会一个字,即使他连一加一即是几都弄不明白,但只要他有爱心,最少他不会危害社会。
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觉得做班主任工作真的是千头万绪,虽然辛苦,但也充满了快乐与幸福。我不知道离幸福还有多远,但我知道,只要努力向前,幸福就会离我更近一些。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人们对班主任往往有着一种严厉或说教的印象。这种印象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二是部分班主任自身专业素养的不足。对于前者,随着现代教育理念的不断推广,相信这种印象将会逐渐改变。而对于后者,班主任需要自我提升,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杜绝任何形式的体罚或变相体罚行为。在教育实践中,班主任应该自律严格,言行一致,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时刻反省自身,提升修养,做到身心言行一致,做学生的楷模。班主任应该自觉纠正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式,勇于向学生道歉,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平等对待。
我班有一位同学,胆子很小,性格比较懦弱,再加上平时的学习成绩不够理想,所以,他往往成为班中一些调皮捣蛋学生的欺负对象。一次,他又被几个“调皮学生”给欺负了。班主任老师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老师喜欢班里的哪个同学吗?”在同学们猜了一会儿后,老师告诉大家自己最喜欢的是那位常被人欺负的学生。面对着大家惊异的神情,老师向大家讲了这位同学是如何帮助繁忙的爸妈做家务的情况。同学们听得非常认真,有的学生露出了羞愧的神情。最后,老师认真地说道:“老师希望大家都来喜欢他,关心他。谁欺负他那就是在欺负老师!”……在这以后,班中学生再没有欺负过他,他也逐渐变得开朗、自信起来。
“学高为师,班主任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深远。言语的温暖如春风拂面,能够激励学生向上向善;言语的刺骨如冰霜刺骤,却会让学生深陷困境,失去前行的勇气。因此,班主任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注意用语规范,用心教育学生。
首先,在教育与管理过程中,不使用各种非人道的、侮辱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歧视甚至辱骂,伤害学生的感情和自尊。比如,教师说学生“笨(或懒)得像猪”,“怎么又打人了,真是狗改不了吃x的本性”,“看你那样子,跟流氓差不多”,“生来就不是学习的料,还有脸往这儿坐”,等等。这类语言,易伤学生自尊,容易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不利于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
在工作中,班主任需要注意提高教育用语的规范性、准确性和美感,注重教育用语的积极性、鼓励性和引导性。教育用语应该充满关怀、关爱和期待,即使是批评也应该让学生感受到真诚、尊重和关爱,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施压。施压只会伤害学生的心灵,抑制学生的发展,破坏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博士曾经指出:“作为一名教师,我深刻地意识到教学的成败取决于我个人的方法和情绪状态。我的教学方式和每天的情绪都会直接影响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可以让学生的生活充满快乐,也可以让他们备受煎熬。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激发灵感的媒介。我有能力让学生感到羞愧,也有能力让他们欢欣鼓舞;我可以伤害学生,也可以拯救他们。在任何情况下,危机是加剧还是化解,学生是否受到激励,都取决于我。”
因此,作为班主任,你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页面执行时间0.0167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