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国革命史著作,详细描述了中国共产党从初创时期的脆弱到后来的强大壮大,以及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全过程。
在这本书中,最让我难忘的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辛历程。在上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逐步建立革命根据地。然而国民党蒋介石却不断对红军进行围剿,希望消灭他们。1930年5月开始,国民党展开第五次围剿。前四次围剿红军都能获胜,但第五次围剿中,博古等人的错误思想导致红军处于危机之中。关键时刻,毛泽东等领导人在江西瑞金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进行撤退转移,寻找新的根据地。红军分为西进和南下两个纵队,同时攻打敌军防线,打通了向西和向南前进之路,开始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长途跋涉,付出了巨大牺牲,经历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四渡赤水等多次激烈战斗,穿越了金沙江、雪山、草地等艰苦地带,最终来到了陕北,与当地的红军胜利汇合,确立了陕北革命根据地。接下来,红军面临着建设根据地、团结当地人民参与革命斗争的重任。他们对红军战士进行政治思想教育,成立红军剧团,推动大规模生产运动,建立苏维埃社会,不断壮大发展。
在空调房里,吃着零食,躺在沙发上翻阅《红星照耀中国》,我感到无比幸福和感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那段艰苦卓越的岁月,却常常被那些英勇的先烈们所感动。通过亲子共读活动,我看着孩子一点点被书中的故事吸引,看着他们认真品读,感受到了他们对历史的尊重和对先烈的敬仰。在共同的阅读中,他们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韧、学会了理解。这样的活动不仅让他们了解了历史,更让他们懂得了人生的道理,懂得了做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的重要性。感谢这样的活动,让我们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前行。
毛主席在第四篇中提到了他的童年和在长沙求学的经历,这段经历与你目前的年龄相符。在那个腐朽的旧社会中,人民遭受着巨大的苦难,这激发了毛主席对真理和知识的渴望。他拥有着令人艳羡的卓越文笔和渊博见识,这要归功于他的广泛阅读。毛主席曾说过:“贪读不厌!”他热爱阅读各种书籍,包括古今中外的著作、地理历史、进步报刊等等。在形成自己的理想和信仰之前,他进行了广泛的学习和尝试,包括在警察学堂、肥皂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校学习,甚至辍学自修,最终进入师范学校。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向书本学习,还向人民学习,不断修正和改进自己的政治思想,最终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革命领导人们始终坚定不移地追求理想,不畏艰难,不惧失败。他们从革命的烟硝中崛起,建立了苏维埃,他们像赤手空拳的斗士一样,从失败中汲取教训,最终取得了胜利。他们的奋斗精神和毅力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实现理想。
亲爱的孩子,作为革命先驱们的后代,我们承载着使命和责任,要继续前行,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在面对激烈社会竞争的同时,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不断学习进取。 在求学期间,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培养扎实的专业能力。除了专业知识,我们还要广泛阅读,开阔视野,培养综合能力。同时,要注重锻炼身体,保持健康的体魄,才能有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在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的过程中,要敢于尝试,不畏失败,勇敢面对挑战。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你能够秉承革命先驱们的精神,勇敢探索,努力奋斗,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做最好的自己。
爸爸妈妈永远是你最可靠的支持者,他们将陪伴你一起成长,共同经历人生的起起落落,不断丰富我们的生活体验,拓展我们的人生视野。
归纳:这是一次史诗般的伟大远征,无与伦比,展现了红军的坚韧和勇气。
本章中,斯诺通过对红军长征的详细描写,揭示了红色军民在这一伟大征途中所经历的真实艰辛,揭露了国民党对外传播的谎言。从第五次围剿开始,为了保存实力,红军被迫撤出江西地区,开始了这段漫长而艰难的征程。
一路上,红军在突破国民党四道防线时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在贵州和云南地区,红军与少数民族进行了深入的沟通,让他们明白了“白汉”和“红汉”的区别;在大渡河战役中,红军勇敢的先锋部队冲锋在前,日夜兼程,成功地从铁索上抢渡大渡河;所谓的大草地实际上是一片广阔的沼泽地,红军在国民党的持续轰炸和进攻下,食物极度匮乏,牲畜稀少,但他们仍然奋勇前行,跨过了大草地,翻过了雪山,虽然有成千上万的战士被饥饿和寒冷夺去生命,但他们的队伍始终坚定向前;在藏族地区,红军遭遇了他们误解和敌视,无法解释清楚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不得不与藏族人发生冲突,这也是红军唯一的“外债”。最终,红军艰难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用无数牺牲换来的胜利,创造了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征途。
评价:红军强渡大渡河的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为了尽快通过河流,红军领导人不得不决定日夜兼程。然而,大渡河湍急,渡船稀少,红军无法依靠渡船顺利通过。他们只能选择在铁索上进行冲锋,而最令人敬佩的是,红军精心选拔了一批敢死队。这些勇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冒着火焰的威胁,不顾个人安危,为前方的队友开辟了一条血路。在不断的牺牲中,他们换来了整个队伍的胜利,也换来了红军精神的彰显。他们用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书写了红军强渡大渡河的英雄史诗。
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历程,它击溃了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消灭红军、扼杀革命的阴谋;传播了红军和红色群众不怕牺牲、重视集体利益的无畏精神;号召全国各地的青年们勇敢起来,反抗军阀,支持革命,开创新的未来。
是的,我们应该学习红军的无畏精神,不惧困难、不畏艰险。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传承并发扬这种精神。即使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我们也应该像先辈们一样,怀揣着渴望光荣的血液,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在逆境中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向着胜利和光荣前进!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民主的道路上,曾经有很多国际友人对中国给予过各种形式的帮助,比如埃德加斯诺。
毛主席曾经说过,斯诺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作为一个美国记者,斯诺是第一个把中国共产党、红军介绍给全世界的人,让更多的人知道,在东方的大国有着这样一个政党,这样一只队伍。
《红星照耀中国》的意义不只是向外界介绍了中国的革命情况,它还是一部详尽的历史资料。
1927年之后,国民党突然背叛,进行残酷清洗,导致许多共产党人不幸牺牲,蒋介石撕下了伪装的面具,企图将年轻的共产党置于绝境。全国各地都在搜捕共产党,甚至对共产党的同情也可能导致死刑,然而,仍有许多人无畏风险,义无反顾地跟随在共产党的旗帜下,他们的目标、理想和斗争方向,并不为当时大多数人所理解。在国民党恶意宣传下,共产党被描绘成一小撮反动暴徒,红军被贬为一群衣衫褴褛的土匪。
国民党无法解释的是,为什么共产党这样一个人数少得可怜的暴民土匪组织却始终无法被消灭呢?为什么他们不仅能够在根据地内生存,还能不断扩大势力范围呢?共产党到底是不是真的反帝呢?还是像国民党支持者所说的,他们的抗日口号只是为了博取公众同情,是亡命的汉奸和土匪的最后挣扎呢?
总有些人愿意追求真相,即使冒着失去生命的危险。斯诺无疑是这种人。
尽管心中忐忑,斯诺还是在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帮助之下,毅然决然地踏入了这个被蒋介石政府描绘成充满血腥、野蛮、土匪当道的红色根据地。他所能依靠的,只是一封写给毛泽东的介绍信。
然而,怀着冒险心情的斯诺很快就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这些红色区域并不像国民党政府所宣传的那样可怕,相反,在这里,人民真正支持并信任着这个政府。
由于外界的封锁和谣言满天飞,共产党领导人的情况一直不为外界所了解。国民党不断传播关于他们的“罪行”,然而讽刺的是,他们在多次报道毛泽东、朱德等共产党领袖已经去世的消息的同时,又在悬赏缉拿这些人。
按斯诺自己所说,他只不过是一个好奇心强、敢于冒险的洋鬼子,但是在红色政权的所在地,他不但受到了贵宾的待遇,而共产党的领导人们也对其坦诚相见,为其的采访报道提供一切便利条件,这和国民党的遮遮掩掩、欲盖弥彰、颠倒黑白是截然不同的。
通过与共产党、红军的接触,斯诺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有如此众多的人不惜生命加入共产党,为什么红军在人数、装备上劣势明显的情况下能够在南北转战,为什么人民群众如此坚定地支持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原因。
因为只有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才能让人民有希望,因为红军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力量。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出自美国的埃德加·斯诺,他把来到中国后的所见所闻和切身经历写成一本不朽的著作,让我们年青一代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程和伟大征程。
毛主席的面容削瘦,略显驼背,但双眼炯炯有神,透露着精明知识份子的气质。他身上既有红军领袖的威严,又散发着与人民同甘苦共命运的亲和力,展现出中国劳动人民朴素的风采。此外,毛主席机智幽默,喜欢憨笑,内在涵养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埃加·斯诺把天真质朴的优良品质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起来,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的毛主席形象。
毛主席热爱学习,对工作一细不苟,对斯诺提出的如何对待侵略者问题,主席有着独到的见解,并提出了一些创造性意见。他是一个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感情的人,有几次他回忆起战死的同志和由于自然灾害而死去的劳苦大众,他的双眼都湿润了,在谈论抗日战争时,他认为中国的主要问题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并且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帮助,但不意味着没有别人的帮助中国人就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统一。读后感·毛泽东表明,中国人只有团结一致,抵抗侵略,停止内战,才能将侵略者赶出中国。
在工作时,他总是非常细致周到,一丝不苟。有一次和斯诺谈话时,他心不在焉地解下腰带,寻找寄生虫。我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笑了出来。他不仅拥有非凡的头脑,还保持着农民那种勤劳朴实的个人习惯。
他是伟大的领袖,又是平易近人的农民朋友,毛泽东在中国的动荡时期展现出非凡的领导力,被视为救国救民的英雄。他的形象深深地吸引着外国友人,给他们留下了神秘而伟大的印象。
读书如同行走在知识的海洋中,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毛泽东曾经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读书的重要性。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蕴藏着丰富的知识和智慧。这本书的封面颜色略带灰色的红色调,给人一种沉稳而厚重的感觉,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
翻开书本,心情平复后,我开始述说我的西部之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在我眼前跃然纸上,勾勒出一幅红色苏区斗争的画卷。我以平实的笔触、直白的叙述,描绘出了那段历史。采用了欧美作家常用的描写手法,我尽力展现出那段时期的真实场景。这种朴实的叙述风格突显出东西方文学的差异,当时这样的文字可能被归类为新闻报道或通讯,而如今则更像是一部传记。
“在我看来,毛泽东是一个极具吸引力且内心复杂的人物。他拥有着中国农民那份朴实纯粹的性格,具有幽默感,喜欢展现笑颜。
西路军的很多故事、当然也包括很多女红军战士惨烈经过至今仍在民间流传,在中国革命史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当年的残酷是我们现代人无法想象,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红军精神。让我们现在拥有了如此安宁的生活。我们现在所获得的一切都是鲜红血液换来的,为了这些,我们不得不好好学习,报效祖国。
让我们铭记那段历史,珍惜今天所拥有的,像斯诺一样深爱这片红色土地,更爱这片土地,因为我们是中国人。
很多人看完《红星照耀中国》,会常用这样几个字眼来评价:“热情”、“魅力”、“气质”、“青春”、“活力”等等。
斯诺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有趣的太多,在这我并不想详述全部。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红小鬼的话。当红小鬼给斯诺端来水,斯诺更正之前的“喂”的称呼,改称“同志”道谢,“那个少年先锋队员大胆地看着我,‘不要紧,’他说,‘你不用为了这样一件事情感谢一个同志!’”要知道,这些孩子当时只有大概十二三岁。可以看出,即使在那段艰苦的时间里,人们虽然物质生活极度匮乏,但是精神上却有着极高的信仰和信念,这些青年人作为长征中的特殊群体,用自己的青春视角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征程。我想红军长征能够胜利很大部分跟这股“青春力量”不可分割,因为有数据显示,长征时红军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足20岁。“青春”无论作为一个象征符号,还是作为一种实际政治力量,对于塑造中国20世纪的作用影响巨大:一般来说,青年倒向了哪边,历史就向哪个方向前进。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对中国“80后、90后”的批评声音认为他们是“自我一代”,更注重个人发展,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然而,我认为这种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特定的“80后、90后”群体。所谓“关心政治”,并非仅仅关注某位领导人近期会见了谁,或者某位名人与政要之间的关系。在我看来,真正的“关心政治”应该是关注社会公共事务,参与社会讨论和决策。 我记得在撰写思想汇报时,很多人会写到“我很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关注某某新闻网站或报纸”。然而,这种行为更像是关注宣传而非真正的政治参与。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意味着人类天生就具有关心和参与公共事务的本能和需求。政治并不仅仅是高层领导决策,它也包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讨论如何分配任务、资源以及责任的过程。 中国青年与美国青年在政治参与上的差异,并不能简单归结为“个人觉悟”的问题。政治环境对年轻人是否参与政治起着重要作用,它可以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保障,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和责任感。
我想,红军长征期间,许多青年志愿者投身革命事业,他们怀揣着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革命事业的热情。这些青年不畏艰险,勇敢前行,被后人称颂为可歌可泣的一代英雄。他们的坚定信念和顽强性格不仅源于内心的信仰,也受当时政治环境的熏陶和塑造。
页面执行时间0.02159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