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的故事涵盖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时期,这段时间的中国社会变革波澜壮阔,历史事件频繁,历史人物众多,人物和事件之间相互影响,关系错综复杂,难以用一部电影完全呈现。即使单独挑选一个事件来讲述,也需要详细阐述才能让观众充分理解。在整部影片中,北大一场由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辜鸿铭、蔡元培参与的辩论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场辩论虽然短暂,却深刻地揭示了民国时期社会动荡的根源,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整体来说,这场辩论是影片中引人思考的亮点之一。
陈独秀在辩论中提出,中国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推动新文化取代旧文化,认为民国时期的混乱与孔孟之道等封建思想有关,因此主张废除旧文化,普及新文化。而辜鸿铭则认为,当时的混乱与所谓的旧文化并无必然联系,而是一些寻求变革的人曲解了孔孟之道。胡适则通过比较文言文和白话文,阐述文化必须不断更新,因为社会在不断变化。
文化的变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科技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娱乐方式都在不断改变。比如,从古代的马车到现代的高铁,从书信到电子邮件,从下棋到各种多样的娱乐方式,这些文化的革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然而,文化的本质是恒久不变的。正如辜鸿铭所言,“过去是三三得九,而今仍是,不会三三得八。”一日三餐、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等固有的规律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并不是传统文化出现了问题,而是人们对其理解产生了偏差。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个特殊时期的历史背景下,变革是不可避免的。变革并不意味着彻底否定过去的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复制外国的成功经验。变革应当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正如辜鸿铭所指出的,每个国家的成功都是由其文化所孕育的。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思想、价值观、行为习惯、风俗传统等综合体现。它是一个民族、国家或其他群体在特定时期内共同创造和传承的精神财富,代表了这个群体的认知模式和生活方式。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反映了群体的历史、地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要改变文化就需要耐心、持久的努力,避免急功近利、一刀切的行为,而是要通过持续的教育、引导和实践来促进文化变革,使其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一个群体形成一种文化,每个个体经过一定时期的学习、工作、生活同样会产生各自特有的文化。让一个生活了几十年的人彻底改变他的行为、理念习惯等等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即使强行实施,也会引发许多其他问题。个体文化的改变已经很困难,更何况一个有着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国家。强行“转弯”将给整个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
菲律宾是一个美国前殖民地,受到美国的深刻影响,包括自由、民主、议会制度、宪法、民营经济等。尽管在建国初期曾经取得一定成就,但是菲律宾却被殖民地留下的精英阶层和地主阶层所困扰。此外,马科斯的独裁统治也让菲律宾逐渐陷入困境。如今,菲律宾面临着人口暴涨、贪污腐败泛滥、司法不公、贫富悬殊、巨额国债、银行业瘫痪、投资不足以及经济长期低迷等问题。甚至有许多菲律宾女性不得不到其他国家当家佣来维持生计。这种情况引发了人们对自由、民主、议会制度、宪法、民营经济等制度在菲律宾难以发挥作用的思考,最终导致认识到文化差异的重要性。
我们回过头来看民国时期的变革,孙中山提出的将中国带入共和制国家,然而他的这一理念却屡屡碰壁,他倡导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受到重重阻击。民国初期的六年,整个社会一片混乱,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频繁的暗杀活动等将国内政局搅的支离破碎。这让我想起了《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最后一集孙中山的演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变革不会一蹴而就,特别是有着五千年文明,两千年封建史,四亿人口(当时的人口)的大国来说变革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作为一个大国,变革所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需要做的工作都要多得多。影片中毛泽东提到:把外国的革命经验搬到中国就一定会成功吗,中国的问题比哪都复杂。这句话是毛泽东对当时中国现状的理解,也揭示了变革的艰辛,同时我们也看到一个国家变革时的“急转弯”思想对社会的危害。
影片中还有一幕是学生对胡适批评陈独秀、李大钊二人学习俄国革命的做法表示质疑。我认为应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不应盲目的学习,因为正像胡适所说,”俄国成功的经验未必适合我们,同样的做法即使在俄国取得成功,在中国也未必能实现”。然而,我们要学习的是别人的精神,是俄国革命成功的本质,那就是团结社会中的大多数。正是这种理念,帮助俄国革命获得胜利,正是这种理念,中国产生了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并没有像民国初期一样,强行推行整个社会的“转型”,因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很难在短时间内摆脱长达数千年的封建文化的束缚。中国共产党首先团结了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民,对抗腐朽的北洋政府及外来的侵略者。这样的战略思想在当时符合民意,即使放眼现在,也可以认为当时的做法是正确的。
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无论是政治革命、社会变革还是其他领域的改革,都需要尊重目标群体的文化背景。只有尊重文化,改革才能够顺利进行,革新才能够取得成功,整个社会才能够朝着良性发展的方向稳步前行,广大民众才能够从中受益。
最近,我看了一部红色电影,叫做《建党伟业》。
这部影片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九十岁生日而制作的最佳礼物。影片讲述了辛亥革命时期袁世凯倒台后中国社会的腐败和混乱。无论是五四运动还是二十一条要求,都给年轻的毛泽东和四万万中国同胞带来沉重打击。于是,年轻的毛泽东立志要改变中国的命运。他召集各地代表,开始讨论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和计划。经过他的不懈努力,1921年7月23日晚,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隆重举行,最后一天的会议则转移到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它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新生的希望,为中华民族带来了一线光明,使过去腐败的社会风气永远消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崭新的历史篇章。
中国共产党它利福利民,在后来的九十年中,它为人民做出了很多贡献。在生死时刻它挺身而出,是它抛头颅,洒热血,不管风吹日晒,不管风雪交加,每一位共产党员心中都铭记着一句话: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要传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抱负,努力学习,将来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们要像少时的毛泽东同志一样,关心群众,热心帮助他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建设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之际,让我们向党献上最美好的祝福,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
方圆九州,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大地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如同一座宝库,闪烁着智慧与力量的光芒。勤劳的中华儿女创造了辉煌的盛世盛唐,引领着世界的潮流长达几千年之久,展现了无比的壮丽和风采。然而,鸦片战争的爆发,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洋枪火炮的轰鸣撕开了国门,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各个帝国列强肆虐大中华,掠夺财富,肆意妄为,国家遭受了沉重的灾难,前途一片茫茫,中华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建党伟业》是一部向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献礼的贺岁片,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影片主要讲述了辛亥革命到中共一大这段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影片分为几个部分,前半部分描述了孙文等革命先驱建立国民党,与袁世凯的斗争;后半部分讲述了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思想通过李大钊、陈独秀传入中国,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中共一大的故事。影片前后呼应,展现了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共成立这一时期的历史故事和风云人物,生动展现了那个时代为国家拼搏奋斗的精彩故事。
建党伟业这部电影讲述了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开始的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历史事件。这短短的十年时间虽然在历史长河中微不足道,但却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十年。在这段时间里,发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事件,如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护法战争、巴黎和会、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这些事件让人目不暇接,风云变幻,让人感慨万千。电影《建党伟业》以时间为线索,以历史事件为重心,生动展现了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整部电影删繁就简,节奏合理,引人入胜。看到悲壮之处让人悲从中来,如宋教仁先生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令人唏嘘不已;看到紧张之处让人捏一把冷汗,如朱德率军与吴佩孚的激战;看到哭笑不得之处让人感慨万千,如张勋在皇宫里被溥杰戏弄放风筝;看到动情之处让人泪湿双眼,如蔡锷与酗仙的离别,蔡锷将军淡定告别却流下眼泪,展现了他的重情重义。
在本部影片中最引人关注的人一段便是在“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潮与旧思潮的那场辩论。在辩论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代表和以辜鸿铭为代表的旧文化代表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新旧文化领袖观点交锋,擦出耀眼的火花,台下的学子更是听着激烈。透过历史的镜头似乎我们也跟随影片又重返那个时期的北大讲堂。作为中国思想解放的最前沿,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求新、救国“思想荡涤在每一个学子的心间。或许这是有了这样的思潮解放,我们才能看到在中国1919这样的一个特殊的历史节点,无数的爱国学生走上街头,为了救国而进行慷慨激昂的演说。可以说学生们的演说让我们再一次回到了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让我们再一次看到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共产主义先驱的救国之志的壮志豪情。这也为后文叙述一大的胜利召开做了一个很好的引子。
大家知道,辛亥革命之后几年产生了新文化运动,而新文化运动进入高潮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德先生”和“赛先生”的提出。“德先生”指的是民主,而“赛先生”就是指科学。这可是两位了不起的先生啊!中国请来了“赛先生”,就可以实现国家的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的四个现代化,让中国进入富裕的发展进程;中国请来了“德先生”,就会实现国家的第五个现代化,让中国进入幸福的发展进程。为了请进这两位先生,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们不畏艰险,一往无前,与腐败独and裁的政府做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而最后的结果是:他们成功地组建了政党,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在中国深陷水深火热之际,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举起明灯,照亮山路,指引中华儿女,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天安门城楼上的一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响彻寰宇,世界再次听到中华民族的声音。然而,经历百年洗劫的中国一片疮痍,百业俱废。国家需重建,民族要复兴!中国共产党再次带领全国人民,开始了建设家园的历史征程。在建设路上,受到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我们曾经历波折,走过弯路,停滞不前。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建设事业前景暗淡。然而,中国共产党毕竟是一个以世界上最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实践不断检验自己,不断发展、不断自我完善。
我认为我们现在很幸福。曾经我们和80后一样有过困惑和愤懑,困惑于舆论将我们称为“垮掉的一代”,愤懑于这个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压力,比如考学、工作、成家立业等等。但是,看了庆祝建党90周年献礼大片《建党伟业》后,我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一切,我不禁问自己:这个时代真的亏待了我们吗?如果有,那又是什么呢?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有机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追求多彩多姿的生活,努力朝着五彩斑斓的梦想前进。相比起那个遭受列强侵略、战火连连的年代,我们不用经历流亡、饥饿,我们有和平的生活,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和可能性,所以我们是幸福的。当然,在追求梦想和成功的道路上会有失败和不公平,但相比之下,这些都显得微不足道,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再来一次,直到成功。而革命先烈们却只能前赴后继,将信仰托付给后人,他们甚至没有看到成功的曙光,所以我们是幸福的。我们常听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这不仅是史实,也是事实。只有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为中国的发展奋斗。只有伟大的共产党员才能无私奉献,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让中国人民摆脱困境。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改革开放更是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一切都是我们伟大的党的努力换来的。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我们革命先辈们用生命和汗水换来的,我们热爱党,感恩党,在享受幸福的同时,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党。我们要与党同在,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传承党的伟大精神!
13名代表,五十多位党员,星星之火,终成燎原;90年风雨兼程,60余载辉煌,国运昌隆,气吞山河,声震寰宇!90年前,中国共产党在黑暗的中国点燃了一支火把,照亮了前行的道路;90年后,回顾建党伟业的光辉历程,探寻并述说光明之源的故事。
建党伟业展示了一群青年人的故事,他们怀揣梦想、燃起激情、奋力拼搏、无私奉献。那个时代的年轻人肩负起救国救民、改变历史的重任,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新中国的篇章,奏响了一曲宏伟壮丽的时代之歌。今天的一切成就离不开他们当年的奋斗和牺牲,他们与我们同在,昨日与今朝,紧密相连。
页面执行时间0.0126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