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市为解决乡村人才引进困难和领军人才匮乏的问题,正在实施人才引育“三大行动”。这些行动旨在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引导更多人才向基层乡村流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开展“人才荟萃雅州”行动,建设乡村人才“人才储备池”。举办“人才荟萃雅州·留才引智”赴外招才活动,策划赴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多所高校招揽人才数百名。启用智能人才云平台引才专区,推出多场“在线双选会”,吸引数万人才。绘制海外雅籍人才分布图,与数万海外雅籍人才建立个人联系,成功引进数百名人才返乡创业,邀请数十名企业家、专家回雅投资考察,促成投资数亿元。
发起“智聚雅州”计划,组建乡村人才“智囊团”,致力于提升基层服务水平。推动“百名专家下基层”、人才“五进”等活动,引导农业、科技等领域专家走进基层,为当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共计引进x余名专家。重点攻克基层技术难题,举办顶尖人才“三雅故里行”活动,邀请x位“两院”院士围绕新材料、生物医药、茶叶等产业发展方向展开合作攻关;在全省率先设立地方专家服务团地方智库,与成渝地区专家签约x人,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我们将实施“筑梦雅州”行动,致力于培养乡村人才,为乡村振兴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将启动“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重点培养乡村一线人才,推广“校中厂”“厂中校”联合办学模式,促进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并设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技能人才。同时,我们将启动“万名乡土人才培养计划”,联合四川农业大学等高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生产经营型人才和农业职业经理,以及通过“送教下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支优秀的乡村人才队伍,为雅州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一、完成主要工作
1.市局加强领导,持续加强乡村振兴工作指导。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由人事科具体负责,将乡村振兴工作放在首要位置,抓紧抓实;组织帮扶干部进行政策培训,提升帮扶水平;加强对选派干部的管理和关心,确保他们在驻村工作中表现出色;开展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深入了解帮扶村情况,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召开协调会,帮助解决困难。
2.充分发挥市场监管部门的职能优势,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结合驻村工作实际需求,市场监管部门可以在注册登记、标准制定、品牌培育、标准计量、安全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地理标志保护、检验检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相关单位和部门对接,争取项目和政策支持,协助推动乡村振兴。一是开展消费者教育活动,为村民普及农资、食品、药品等方面的知识,提高消费者维权意识;二是设立农村消费教育示范点,开展放心消费创建工作;三是建立药品科普宣传站;四是组织多期放心消费进村活动,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3.实施消费帮扶,激励帮扶对象发展生产。积极帮助扶贫村推广“新型农业主体+贫困户”等模式,帮助引入新型农业主体或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行消费帮扶,通过推销、采购贫困户自种自养的农副产品等,激励帮扶对象发展生产。驻村工作队将当需要帮助销售的农产品供应信息在市局网站、公告栏和QQ群中发布,倡议有意向采购的单位和同志联系采购;市局办公室对照供应信息负责进行食堂采购,食品流通、餐饮服务科等职能科室积极帮助推销。
4.朱大村以发展红薯专业村为契机,积极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通过扩大红薯种植规模,引进西瓜大棚种植等举措,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种类。在品种选择和产品开发方面不断努力,利用电商等现代销售模式,拓展销售市场,助力农产品销售。20xx年,成功打造电商平台,推广了三粉(粉丝、粉皮、粉面),销售额达12万元。 另一方面,陆集村驻村工作队协助村两委开展淮山羊养殖产业项目,该项目投资800万元,计划建设7个大棚,预计养殖规模可达1.5万只羊。该项目将实现从饲料加工、投喂、牧医、除粪、卫生等现代化养殖管理,预计可带动400户养殖户发展山羊产业,解决就业问题50余人。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政策宣传和项目指导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陆集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张谦因在产业发展指导方面的突出贡献,被王集镇提名评选为20xx年优秀产业发展指导员。
5.突出党建引领,加强驻村支部组织建设。开展“党支部+”结对共建、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市局各党支部与帮扶村党支部对接开展“支部共建活动”,主动加强与帮扶村“两委”联系,指导帮扶村的党建标准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帮助提升帮扶村党建基础,开展党课讲座,提升帮扶工作合力。
6.完善基础设施,提升生态宜居乡村质量。按照“四好农村路”标准,积极跟进道路白改黑和陆集村大桥建设,完善农村道路系统和内外交通路网体系;着力优化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灌排工程体系,增强防汛抗旱能力;重点加强清淤工程建设,及时建设排水设施,有效解决内涝问题。今年新修及维修道路2km,清理河道1km,下水管道0.5km,下水道口3处。
7.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培育文明乡风。通过建设农家书屋、乡村大舞台、文明实践站等载体,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提升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去年,我们村组织了朱大村红心艺术团、陆集村夕阳红艺术团,在重要节日为村民们带来了精彩的文艺表演,展现了村民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些由村民自发组织、编排和表演的文艺节目,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激发了他们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
8.为了确保各项帮扶措施真正取得成效,我们严格执行纪律要求。驻村纪检监察组和市局机关纪委会加强对驻村工作队的监督检查,确保他们的工作扎实有效,帮扶资金使用情况合规。一旦发现问题,我们将及时发出整改意见书,督促整改。我们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确保帮扶工作务实有效,全程真实可靠。我们以扎实的作风,确保各项帮扶措施切实落地见效。
二、下步工作思路
1.以党建为引领,发挥支部堡垒作用。以党建为引领,指导帮扶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积极发展党员为村两委储备后备干部;二是谋划村党组织与市局相应党组织交流互动,继续推进互联共建,指导援建,开展一系列党组织活动,促进驻村党建工作扎实开展。
2.我们将制定村庄发展规划,促进产业的全面发展。首先,我们将以产业发展为重点,协调发展种植业、养殖业、水产业扶贫项目,实现健康互动发展。其次,我们将统筹整个村庄的文化教育、人才培养、卫生服务、环境卫生、道路美化、亮化工程,以及乡风文明建设,确保各项目同步发展。最后,我们将积极招商引资,引进外部资源,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同时加强第一产业,打造名牌产品,集聚实力。
3.推进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一是指导陆集村做强淮山羊产业,积极协助村两委指导村联合社产业项目开展的进度和质量,协调监督山羊产业项目的具体实施和管理,协调监督产业项目的扩大再生产中各项重点工作;二是指导朱大村经营好集体光伏发电、扶贫车间等集体经济项目,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积极争取项目,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主动为界首市牧原公司朱大养殖场提供服务,本着双赢的原则,谋求集体经济收入;围绕红薯种植加工,申请商标注册、谋划建设红薯深加工厂。
4.加强帮扶责任落实,严格执行机制措施。首先,建立健全预警机制,确保有规范、有制度、有提醒、有调度、有执行;其次,及时调整结对帮扶责任人,强化责任落实,确保各项措施有效实施;再者,建立长效机制,拓宽帮扶渠道,形成合力,使帮扶工作常态化、持续开展。
炎炎七月至,夏日炎炎,金河岸葡萄生态园里的"阳光玫瑰"迎来了挂果期。整个果园弥漫着瓜果飘香的气息,村民们迫不及待地期待着这一季美味的葡萄。细心观察,青翠的葡萄挂满了枝头,颗粒饱满、晶莹剔透,阳光下闪着迷人的光芒,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珍贵宝石。这一片翠绿中透露着丰收的喜悦,预示着丰收的季节即将到来。
“园区共占地600亩,其中葡萄种植面积500亩,全部采取大棚种植。看目前长势,中秋节前就能上市,今年应该能卖个好价钱。” 该园区负责人葛保立笑着告诉记者,今年大棚里种植的葡萄品种主要是“阳光玫瑰”,不仅果肉鲜脆多汁、糖度高、香气浓郁,而且容易运输和存储。目前,该葡萄品种市场供不应求,葡萄还没成熟就已经全部预定了出去。
葡萄不愁销路,工人干劲十足。几十名工人在田间地头为葡萄修枝、剪叶、绑枝、疏果。虎头李村村民邵广根从建大棚开始就在园区内干活,已有7年时间,葡萄管理的各项技术已非常娴熟,并获得了可观的务工收入。“比起以前单靠种地,家庭收入提高了不少,生活越来越好了。”邵广根说。
近年来,张堂社区以采摘、周末游发展葡萄产业,依托周边成熟庄园,将葡萄产业与生态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积极探索“葡萄产业+N”的新业态发展模式,打造百亩葡萄观光园,发展采摘旅游,有力地促进了葡萄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
“葡萄园自从成立后,社区居民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家门口就能上班,不用外出务工了,不仅有土地流转租金,还能在这儿打工,等于拿了‘双份工资’。”村民彭素云说。
著眼于葡萄产业的良好发展前景,一家企业决定在周边村流转土地种植葡萄,这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通过流转土地种植葡萄,解决了周边村300余名农民的就业问题,同时为社区增加了可观的集体收益。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张堂社区党支部在葡萄产业转型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党支部的积极引领和推动下,葡萄产业不断调整布局,发展多元化产品种植,为未来发展旅游经济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接下来,社区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导居民种植那些效益高、易于管理的葡萄品种,逐步实现全社区葡萄产业的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一、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项目内容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生产园区、生活社区、生态景区三区共建共享为主线,充分发挥地理信息数据服务作用,通过一个数据库、一个平台、多个应用的建设,打造乡村振兴的“一张图”,助力推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诸城模式”升级版。
我市计划更新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并整合与乡村振兴相关的专题数据,以建立乡村振兴“一张图”综合数据库。
二是建立乡村振兴“一张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
三是聚焦乡村振兴“五个振兴”开展典型应用示范。聚焦产业振兴,开发生产园区信息服务系统和惠农信息服务“一点通”;
聚焦生态振兴,开发自然资源与生态景区信息服务系统;
聚焦文化振兴,开发美丽乡村文化旅游信息服务“一点通”;
聚焦人才振兴,开发乡村人才信息服务“一点通”;
聚焦组织振兴,开发生活社区信息服务“一点通”和提升对接我市党务管理信息服务系统。
二、前期工作开展情况
省国土资源厅领导专家多次来到我们市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当地情况,广泛征求镇街、园区、市直部门和社区群众的意见建议。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诸城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总体设计方案更加贴近实际,突出了诸城的特色和优势。
8月29日下午省厅测绘处曲伟刚处长带队,来我市进行了建设内容深度对接,会议梳理核实了各部门单位数据清单83项,增加了社区、景区、园区“三区共建”和“诸城模式”内容,增加了208个社区全景影像制作。第二天又分三组展开调研,一组召集社区办、农业局、经管局等单位详细调研数据提供、内容采集和系统建设等问题。另两组深入南湖区、龙都、枳沟三镇街(园区),走进社区,同社区干部、群众及田园综合体企业等面对面交流,补充完善了总体设计方案。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我市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刘市长多次听取工作情况汇报,提出了指导意见。成立了刘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国土局。近日,市政府又专门组建了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班子,承担部门单位工作协调,参与“一张图”建设。所有参与的部门单位及镇街(园区)都落实了一名科长或分管领导作为工作联系人,建立了微信工作群。其中智慧办、农业、畜牧、人社、文广新、旅游、国土七个部门抽调专人集中办公,全程参与乡村振兴“一张图”建设工作,办公地点在国土局。
三、下步工作打算
项目立项、招标工作已做好准备,项目总预算为1750万元。建议市政府尽快批准项目实施,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技术服务。为了加快项目进展,希望尽快完成立项招标工作并获得项目配套资金拨付的批复。
每周与省国土厅对接一次,汇报工作进展,接受省厅指导,加强协调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列出推进时间表,落实责任人,实行挂图作战。近期主要加快完成数据梳理表提报,对接省国土厅推进7个示范应用系统技术设计。
页面执行时间0.01132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