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20xx年,我们学校将以“特色发展年”为契机,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积极探索高效课堂实践,全面打造名师队伍,加强师德师能提升,持续巩固信息化建设成果,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努力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全面质量的提升,走向内涵发展之路。
二、目标措施
1.师德师能建设
为了更好地发挥绩效考核的作用,贯彻教育局对师德建设的要求,培养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意识,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努力成为学生喜爱、家长信赖的好老师。我们将通过参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南京市教师礼仪规范》等培训学习,进一步增强教师学习的主动性,营造遵守礼仪规范、提高自身素质的良好氛围。同时,将师德建设与规范教育教学工作行为相结合,培养敬业精神。我们致力于激发教师热爱教育、献身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
2.高效课堂服务
高效课堂实施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以科研为引领,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实践基地,以教学为核心,以问题为导向,以研训为支撑,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本学期的校本培训将紧紧围绕高效课堂展开,打破校本教研和培训之间的藩篱,实现研究与培训的有机结合,确保培训内容能够贯穿研究的全过程。培训将以指导为主,以研究为引领,促进培训成果能够真正落实到教师的实际教学中。
根据学校教研要求,各教研组应按照教研计划,有序开展教研活动。每位教师应参加学科教学实践课,组织好集体备课活动,完成公开课和推门课的听课任务,并按要求记录听课内容、评课意见以及教学反思。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等教师要负责组织实施集体备课活动,确保听、评课活动和教学实践活动有记录、有过程。
与此同时,为了提升科研工作的水平,增强研究实力,我们应该加强各学科的教研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树立“立足教研、服务教学;追求科研突破、打造特色”的指导思想。每位教师都应该积极参与学校课题的研究,记录下研究过程中的点滴,将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此外,我们还应撰写优质论文,积极参加省、市、区级的论文评选活动,提升研究水平,为教学实践提供更多有益的支持。
3.名师队伍培养
学校教育教学科室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三年目标和名师培养计划为基础,积极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勤学苦练,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勇于开展教学实践创新,努力培养工作态度端正、综合素质过硬、教学思路独特、创新意识敏锐的青年教师。愿更多青年教师在这里获得成长和锻炼,展现出优秀的教育教学实力。
着力抓好区、加强对一线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引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重点培养优秀青年教师,为教育教学注入新活力。同时加强对骨干教师队伍的管理和评估,建立激励机制,为其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组织骨干教师参与教学研究和课程开发,拓宽他们的视野,提升教学质量,为其成长和发展搭建平台。
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建立定期学习、培训、交流、研讨、绩效考核机制,提升班主任工作水平,加强对班级管理的规范和考核,推动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4.教学技能展示
教育的发展也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并能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本年度我校将继续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开展课件制作竞赛,电脑技能培训,加强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整合研修,练好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促进教师技能提升。
5.完善研修机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本研修工作的力度,确保取得实效成果,我们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起完善的研修工作保障机制。教研室和教务处将作为校本培训的业务指导机构,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校本研修工作的开展,确保其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
学校将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校长将亲自主导,分管校长负责具体落实,教科室负责具体执行,教务处协同配合,共同推动校本研修工作。学校教科室将负责制定和执行校本培训计划,各项培训经费将按时落实,统筹安排,统一协调,有序开展。
定期开展研修。学校将通过开放图书馆,营造读书环境,拓宽学习视野,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习惯。将每周三作为固定的学习时间,将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鼓励和指导教师多读书、读好书,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奠定教师专业成长的扎实根基。
在开展校本研修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除了参与研修活动外,还需认真做好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的记录。我们鼓励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撰写教学反思、教育日记、教学案例、教育论文等,以引导他们逐步走向自觉的教育反思之路。这些反思性的文本不仅有助于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在实践中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也为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指导。
学校建立教师发展档案,包括个人发展计划、培训记录、课堂教学评价等资料,并将校本研修情况和继续教育学分核算联系起来。教师参加校本研修活动后,教科室应及时总结,整理归档资料。
学校积极丰富研修形式,教科室组织开展多样化的校本研修活动。包括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开展教师经验交流、通过研讨会提升师资培训、由资深教师带领新教师成长、与其他学校开展合作共同学习、组织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努力拓宽校本研修活动的渠道。
三、具体安排:
略
一、指导思想:
以“_”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的意见》和我校《教师继续教育制度》等文件的精神,结合我校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着眼于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的提高,造就一支师德修养高、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具有必须教育科研潜力、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和新闻出版行业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为我校教师成为具有可持续性发展和自主发展潜力,具有终身学习和教育创新潜力的新型教师打下基础。
二、培训目标:
本年度我校校本培训将主要围绕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教学改进、学生素质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应用等五个方面展开。
⑴现代教学理论,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的培训;
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开展针对专业结构与课程结构的培训。
⑶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风格的培训;
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工具和资源,因此提高教师科学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为此,需要开展培训活动,帮助教师掌握和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提升他们的教学效果和创新能力。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技术水平,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今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⑸专业实践潜力,组织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
三、培训方式
我们学校的教师培训分为校本培训、教研室培训和个人自学三个层次。
1、校级培训形式:
(1)学校组织专题报告、讲座或培训班。
(2)组织各项教学评比。
(3)定期对全校教师校本培训状况进行考评。
2、教研室培训形式:
(1)备课、说课、上课、听课和评课等。
(2)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专题行动研究,每两周务必进行一次专题研讨和学习活动。
(3)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
3、个人自学主要包括:
(1)根据学校的统一安排,学习有关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关的教育法规,做好读书笔记。
(2)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撰写一篇教学反思。学校将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检查,以评估教师的教学效果。
四、培训对象:
学校规定全体在职教师(包括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必须按照学校安排的培训计划参加各项培训活动。
五、组织机构与保障措施:
1、建立学校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全校的校本培训工作,确保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
组长:陈明坤
副组长:周吉友
组员:教务处、教科研室、劳动人事处负责人
2.构建学校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管理网络,每项培训有专人负责并做到统筹安排统一协调,列出培训对象、资料、时间、形式,及早公布。
3.学校应建立完善的校本培训档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校本培训计划、自主培训活动记录、教师个人发展档案等。教师参加培训的情况应作为评定教师职称、晋升职务、评选表彰的重要依据。
4.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断学习,提升教学水平。在进行培训之前,应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并提交给教研室审核备案。培训计划应当包括培训的目的、内容、时间安排、所需资料等内容。
5.建立考核和奖惩制度,调动教师的用心性,实施过程监控、结果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资料。
为了能不断提高我校教师的业务素质与能力,根据珙县教育资源中心的相关要求和结合我校实际,以求真、务实为根本,拟定我校校本研修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本学年度我校将通过对教师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全体教师师德修养、理论水平、教育管理、教学能力等方面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建设一支精干、高效、有事业心、能适应学校更好发展的教师队伍,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修目标
1、通过校本研修,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使每位教师都能成为成为学生爱戴、家长信赖的好教师。
2、以《新课程标准》为平台,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将教育教学实际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深入进行我校的市级和校级课题研究,继续实行高效课堂,激发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4、通过校本研修,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三、研修内容
1、新课程研修。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全员课改通识研修和以掌握学科要求为主的教师研修。组织全体教师开展自学,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目标等。再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学习讨论、研讨交流,检查考核学习情况,使理论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促进教师将先进的理念化为教学行为。学科研修主要是解读教材、解读课标、探索教法。
2、加强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主要内容包括提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注重培训教师的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和综合能力基本功,持续进行培训,并针对年轻教师加强基本功训练活动;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采取个性化的培训方式,确保每位教师都掌握扎实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3、教育科研能力研修。要树立教研科研意识,把研修和教育科研紧密结合,围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基本方法的研修。本学年将以“减轻负担,提高质效”为切入点,做到教学即研究,让老师不畏惧科研,使老师懂得教学研究就在反思中、教学中、提升总结中、借鉴学习提炼中。
4、学校将加强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功训练。为了评估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水平,学校将组织说课、课堂教学、教学设计、作业设计等一系列评比活动,继续举办青年教师的赛课活动,帮助教师打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5、阅读1—2本教育理论专著。在进行校本研修中,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后反思或心得体会,以此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校本研修形式
1、教导处每周一都组织教师进行政治业务学习,引导老师们学习一篇先进的教学案例等相关知识,以加强教师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帮助教师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2、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各教研组在新学期开始的前两周内,需要安排各学科的教材解读活动。教材解读是指老师们对所使用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析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和质量,教材解读相关资料需要及时整理并交由教导处进行存档。
3、小组研讨:以教研组为单位,利用每次教研活动时间研讨学习体会、研讨教学体会、研讨课堂教学评价、研讨教学管理等,教研组长要时时关注新的教育动态。
4、教学研究要以“减负增效”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通过开展好评课活动,教师们可以相互观摩,学习借鉴,共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在教研活动期间应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5、参观考察:积极组织教师参与上级研修活动,组织教师与同类学校进行教研交流,促进与优秀学校的合作交流,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理念。
6、专家引领:积极和县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联系,请专家为全体教职工上课或组织讲座。
五、主要措施
1、继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建设一支德能兼备的教师队伍。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杜绝一切有损教师形象的言行,把师德建设放到教师素质的首位,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教师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建立教师师德教育的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师德建设水平。
2、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组织教师学习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论、研读新课程标准、学习教育教学常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引导教师密切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及成果,结合自身实际,注重追求现代教育理念与自己的教育行为的有机整合。
3、学校将通过青蓝结对、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优秀教师的培养和支持。针对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学校将设定明确的培训任务和目标,帮助他们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学校将建立结对机制,让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结对合作,共同成长。通过这些举措,学校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提升。
4、为了激发教师们对教学研修的热情,我们学校将举办各种竞赛活动,营造出浓厚的校本研修氛围。首先,我们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内竞赛活动,如教育教学创新论文评选、中青年教师课堂展示评比等。其次,我们积极参与市、县教育局组织的各类教学竞赛,选拔优秀教师代表参加更高级别的比赛。通过这些竞赛,我们将促使更多教师参与到研修中来,加速他们的专业成长。
5、继续开展读书活动,丰富教师内涵。学校通过推荐、指定订阅专著、书刊等形式,将读书活动纳入校本研修活动,进一步扩大教师的阅读视野,丰富教师的阅读内容,提高教师的人文和科学素养。
六、工作策略
1、加强组织领导,设立校本研修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其他行政人员担任成员,负责统筹全校研修工作。学校教导处主导具体的校本研修内容的落实。
2、合理安排,遵循研修原则。
(1)全校教师都鼓励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参与活动是每位教师的权利和责任,不应该随意缺席。
(2)根据教师的职级和年龄等因素的不同,他们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和学历背景也会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师进行分类研修,有针对性地促进他们的成长和提高。 分类研修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为不同职级和年龄段的教师量身定制培训计划。对于初级教师,可以注重基础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培养;对于中级教师,可以加强教学经验的分享和专业能力的提升;对于高级教师,可以开展领导力和团队管理方面的培训。 通过分类研修,可以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学习动力,提升其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从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3)根据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的现实情况,深入分析教师发展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设计研修资源,满足不同教师的学习需求。
(4)我们将结合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开展集中培训和研讨,真正推动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3、建立培训考核制度,明确奖惩措施。教导处和各教研组负责记录教师参加培训的出勤情况、学习笔记、考核成绩,并将其纳入期末综合评价的考量范畴。
页面执行时间0.0252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