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我们要及时转变工作重心,从精准扶贫向推进乡村振兴转变。为此,结合当前学习教育的机遇,我们开展了专题调研,就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进行深入研究。接下来的调研报告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
一、现实背景
(一)政策机遇。
国家层面,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旨在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振兴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必须始终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三步走”的安排,并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xx-20xx年)》。随后,又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国家乡村振兴局的成立、《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施行,标志着乡村振兴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未来,国家各有关部门将陆续出台更多政策举措,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近期,我省乡村振兴工作迎来了一系列政策“大礼包”。比如,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实施方案(20xx—20xx年)》,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行了重要部署。根据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的要求,省乡村振兴局组织专家对78个候选试点村进行了评审,最终确定了50个自然村寨(片区)作为第一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这意味着,在乡村振兴方面我们将开创新局面,在数字经济战略上抢占先机,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新成绩。围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等主要抓手,全力以赴推动乡村振兴,以“四新”抓“四化”。 此外,黔东南州、县乡村振兴局以及各乡镇也相继成立,乡村振兴工作正式启动。白垛乡白垛村也被列为全省23个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村之一,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只要我们积极备战、主动作为,相信乡村振兴定会取得更大成就。
(二)成功经验。
脱贫攻坚形成了精准扶贫“花垣经验”。精准扶贫“花垣经验”先后在全省、全国作为典型推介;十八洞村成“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花垣县双龙镇十八洞村是全国脱贫攻坚最生动的案例和最鲜活的教材,也是花垣县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政治高地”、“金字招牌”和“实践样本”。20xx年,我乡新光村、半河村两个贫困村实现整村退出,也形成了脱贫攻坚白垛经验做法,必将为我乡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启示、发挥重要作用。
(三)主要优势。
白垛乡地处我县,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全县绿树成荫的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65.65%。整个乡镇约有五分之二的土地位于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舞阳河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因此被誉为景区乡镇。白垛乡以烤烟种植而闻名,其烤烟种植总产量和人均种植面积在全州名列前茅,常年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左右,年均收入超过5200万元。
二、当前抓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一)基层基础需强化。
一是基层党务工作力量略显不足。虽然我乡配备了专职党委副书记和组织委员,但在乡镇难以做到专职专岗,同时党建办党务工作能力有待加强培训,村级党务工作规范化开展越来越依赖大学生村主干。二是村干部能力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村支书、主任“一肩挑”人员缺乏以党建引领乡村各项事业发展的主责主业意识,抓党建党务工作吃劲费力,面临“不会管、不敢管、不常管、不善管”的困境。村干部大专以上文化比例偏低,普遍缺乏村庄建设发展的规划意识,工作开展人浮于事,推动发展实绩不优,群众难以信服。三是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发挥不够。多数农村党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青壮年党员多数外出务工化身“流动党员”党性意识淡化,很多村50岁以上党员成为了参加村级组织生活的“主力”,开展组织生活存在不经常、走过场的活动化现象,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经常流于形式,特别是民主评议不合格党员顾忌人情,处置力度很弱,对无职党员教育监督和有效管理难度加大。
(二)产业发展要着力。
一是产业转型升级不快。乡域经济发展长期依赖烤烟种植,制约乡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经济总量小、产业层级低、产业格局“一烟独大”等矛盾和问题并尚未完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支撑乡域经济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二是农村产业发展不强。乡级财政自我“造血”能力不足,基本上无能力协调资金投入乡村振兴建设。虽然全乡精准脱贫取得历史性成就,但农村产业路、水利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及引导一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多数村产业发展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程度低,精深加工和科技含量不够,附加值低,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靠天吃饭、吃“政策饭”的问题,产业做大做强任重道远。三是集体经济发展不优。由于村地理区位、交通设施和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各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均衡、整体质量不优、可持续“造血”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一些资源禀赋差、资产来源弱、难以发展集体经济的脱贫村,没有成熟成型的集体经济产业,仍需要政策兜底“输血”。一部分村集体经济抗风险能力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适用人才待培引。
一是农村党员“老龄化”。农村后备力量储备不足,新发展年轻党员数量不够,后备力量不足,全县农村党员平均年龄55岁,老龄化趋势短期内难以扭转。二是部分农村“空心化”。在城镇化进程中,“男耕女织”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在很多村庄已不复存在,大批农村劳动力纷纷流向基本公共服务具有显著比较优势的城镇,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体的留守群体,农村“空心化”现象成为一些村庄发展的“痛点”,缺乏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三是人才外流“常态化”。农村40岁以下年轻党员留在村内发展的偏少,留下来的农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能力难以适应乡村振兴需要。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很多不愿回村创业,驻村服务的大学生村主干因经济待遇低、发展前景渺茫等队伍难以稳定。
(四)生态文明须坚守。
一是发展理念待转变。调研发现,我乡芹菜塘、何家坳、火麻山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已经实现村容村貌的明显改观,但农业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如滥用农药化肥、垃圾不分类、滥倒污水垃圾、秸秆乱烧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生产生活垃圾储运处置成本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比较滞后。由于基层环保意识不强,农业面源污染难以根除,农村绿色发展理念有待加农村大宣传力度。二是乡风文明需改观。农村社会风气虽然持续好转,但封建迷信在一些群众中间仍有“市场”,信命信鬼信神、红白事大操大办、攀比铺张浪费等不良习气较为普遍,尤其是打麻将娱乐赌博的不正之风没有禁绝,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管理缺位的问题,势必影响了农村农民奋进乡村振兴的精气神。
三、抓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基层组织这个关键,推进组织振兴。
推动乡村振兴,党和人才至关重要。要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工程。首先,要加强村级领导班子的建设。选拔优秀的村党组织书记作为领头人,注重实干、实绩和担当,选拔廉洁正直、热心为民的人才进入村委会,确保建设一支过硬的领导班子,成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其次,要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服务人民群众。团结带领党员干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把群众需求放在首位,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服务。最后,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培养和发展工作。加大青年农民党员的培养力度,吸引退伍军人、返乡创业者、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培养他们成为致富能手,并逐步提拔他们担任村级干部,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村校共培机制,加强对党员后备力量的培养。
(二)聚焦产业兴旺这个前提,推进产业振兴。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各种问题的首要任务。首先要注重推动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支持农业领头企业扩大现有的种植和养殖规模,设立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烟草、水果、茶叶、畜禽等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增加附加值。其次,要整合涉农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农产品流通、科技创新和培训体系。同时,落实优惠政策,优化种植结构,发展特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另外,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引导资源向专业化大户和企业集中,发展特色农业基地。引进高新技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打造农产品品牌。最后,促进农业与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业,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三)聚焦生态宜居这个要求,推进生态振兴。
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之一是要建设生态宜居环境。首先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意识到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宝贵的财富。其次要实施“一体化”统筹规划,制定高质量的村庄建设发展规划,确保规划能够凝聚人心,实现美好蓝图。重点是以建设生态文明宜居城市与和谐美丽乡村为目标,实现村庄发展的统筹规划,设施建设,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机制建设,产业发展,成果共享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此外,还要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吸引城市资本、技术、人才向农村倾斜,让公共服务如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等惠及农民,实现农村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共享。
(四)聚焦乡风文明这个任务,推进文化振兴。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培育乡风文明。首先要注重塑造乡村的精神内涵。乡风文明工作不仅要注重物质生活的改善,更要关注乡村精神文明的提升。我们要积极开展“文明同教育、文化同教化”活动,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要倡导节约理念,将节约作为发展的重要理念。通过禁赌、禁烟、禁伐、禁渔、禁猎等活动,引导乡村居民树立文明新风尚,简化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消除铺张浪费和攀比之风,着力培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最后要重视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利用白垛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的机会,积极挖掘、保护和传承红色传统文化。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让乡村焕发出新的活力。
(五)聚焦治理有效这个保障,推进人才振兴。
建立健全乡村治理制度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首先要构建一个包括自治、法治、德治在内的综合治理体系,发挥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健全民主议事机制,实行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确立村民自治制度。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村规民约和自治章程,将村规民约视为农村党员和群众、每个家庭的管理规范,加强执行落实,体现村民对村集体的贡献,并与村级集体经济收益挂钩,提升村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能力,确保群众对关乎村发展的重大事项有决策权,对关乎自身利益的大事有自主决定权。
积极协调处理群众利益关系至关重要。要畅通群众表达诉求、协调利益、保障权益的渠道,及时化解社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确保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充满活力。乡村治理需要人才支撑。首先要培养和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通过乡情、亲情、友情等纽带,吸引老乡回乡建设家乡,同时建立健全本土大学生关爱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其次要积极吸纳和培养实用人才,将年轻干部派往农村一线、扶贫一线锻炼成长,引导他们向农村基层流动,提升他们联系服务群众、引领乡村振兴的能力。第三要培养本土人才。大力挖掘和培养适合乡村振兴的本地人才,培养新一代热爱农业、懂技术、善于经营的职业农民,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高素质、高技能、高经营水平转变,增强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
页面执行时间0.008375秒